每天資訊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菜單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四大天王,何以成王?

這是一部分人的不解、疑惑與不服。

再加上他們在香港樂壇叱吒十年,在華語樂壇的地位也極盡尊崇,即便多年後的今天,在各種場合,仍可力壓不同時代的藝人,更加深、加重了這種種“不解、疑惑與不服”。

這個問題是複雜的。

當年的封王,並不是單一的因素造就,也並不是香港樂壇的心血來潮。

之所以是他們四人,而非其他歌壇眾星。

同樣也是一場來自宿命的選擇。

非他們莫屬。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1984年,張學友踏足香港樂壇。

他獲得了首屆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被寶麗金唱片收入帳下,次年推出首張粵語專輯《Smile》,銷量勇破四白金,這個數字值得特別關注。

可以拿另外兩位前輩歌手來做例子。

譚詠麟入行三年、張國榮入行七年,分別憑《忘不了您》和《leslie》這兩張專輯衝破四白金銷量,從而奠定了一線歌手的地位。

所以當年的張學友無疑尤其惹人注目。

其後在整個八十年代,雖然也經歷了短暫的銷量不振和低谷期,但總體來講,趨勢一直在上行。

除了同時期的兩位巨星,其他人並不能凌駕於他之上。

步入九十年代,兩大巨星負氣離場,曾與他並列“雙子星”的呂方早已不見蹤影,同門師弟李克勤則始終不得市場青睞,他的對手變成了從影壇跨界的劉德華。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劉德華可以算香港樂壇的一個異數。

他的首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與張學友首張專輯同一年發行,銷量慘淡到讓人絕望。

但任誰都沒能想到,聲樂天賦平平、初試啼聲慘敗的劉德華,居然成為了五年後張學友在香港樂壇最強的對手。

1990年,他第一次亮相TVB的十大勁歌金曲,就強勢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次年甚至以三首歌曲同時入選並再奪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即便巔峰期的譚詠麟也不過如此,其後第三度蟬聯該大獎。

但與之同時,他在以播放率為主要統計基礎的叱吒樂壇頒獎禮上所獲甚少,甚至從來沒有拿到過一個真正意義的大獎。

還有就是缺少歌曲本身的大獎。

TVB的金曲金獎撇開不談,這個問題可能算是劉德華和郭富城職業生涯的重大遺憾,此外他僅在1995年憑《真永遠》拿過一次十大中文金曲的全球華人至尊歌曲。

而他雖然也在詞曲創作方面做出過努力,但始終未能以之知名,給人的感覺始終是努力大過實力。

這種質疑,當然也包括郭富城和黎明在內。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原因很簡單。

無論是劉德華、郭富城還是黎明,在踏足樂壇乃及封王彼時,都並非常規意義上的“實力唱將”。

甚至連嗓音天賦都並不佔優,比如劉德華音域偏窄,音高上限較低,黎明嗓音雖然渾厚但同樣音域受限,且缺乏穿透力和力量支撐,郭富城在聲線蛻變之前太偏少年音色。

從技巧來講同樣如是,至少在職業生涯初期,三人都談不上什麼技巧的應用。

對比而言,無論是呂方、李克勤還是黃凱芹,也包括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林子祥和陳百強等前輩歌手在內,無一不是出道即封實力派唱將的人物。

這就是質疑和疑惑聲音的源頭。

當然,在其後的歲月裡,三人都逐步成熟,在各自不同天賦條件下,都實現了最大程度的打磨、成長與提升,在巔峰之處,即便單以歌而論,也並不遜色誰人。

而如果回到昔年去看,何以成王?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與劉德華在樂壇的曲折不同。

若以正式發唱片為起始觀察點,郭富城和黎明幾乎是甫一亮相,就遭遇市場的空前追捧。

尤其是郭富城。

他紅得也很獨特,轉入無線藝員培訓班後,沉浮了兩年未見起色,1990年一個偶然拍攝的廣告反而將他推進了大眾視野,可謂無心插柳的典型,隨後而來的是包括首發唱片在內,連續三張唱片都賣破百萬張銷量,髮型、舞步、完美五官與歌聲同步蔓延整個華語世界。

1992年正式迴流香港, 殺入粵語歌壇。

以首張普通話精選集銷量破六白金、首張粵語唱片破六白金、第二張粵語唱片破五白金的成績,再攜同前三張普通話唱片的百萬張均數銷量,奠定了其歌壇天王的地位,也在1993年就憑《狂野之城》奪得了叱吒樂壇至尊歌曲大獎。

黎明也曾數載不得志,龍套歲月各種掙扎,簽約華星坐了四年冷板凳,直到1990年簽約寶麗金,並在1991年憑第三張粵語專輯一舉衝破六白金銷量,開始了“火箭式”走紅,而他的上位,直接宣告了同在寶麗金的李克勤開始星途暗淡。

再回頭看劉德華的樂壇成績,1992年加入華納的首張粵語專輯《真我的風采》,銷量達到八白金,這個數字見過有人質疑,但即便有宣傳成分,起碼也是當年銷量最靠前的幾張唱片之一。

說到這裡,對於香港樂壇“封王”,就應該不再有任何疑問。

因為並不是資本選中了他們,而是市場和歌迷,用最直接的方式投了票。

另一個問題則是才藝。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張學友加封“歌神”,郭富城晉級“舞王”。

這當然是對歌手本身專業能力的一種肯定,代表著一種極高的標準。

很簡單,歌手以何安身立命?

自然是唱片和演唱會,那麼唱功和舞臺的能力就是首要技能,而張學友和郭富城恰好各自擁有一項不可替代的頂級能力。

回過頭來看劉德華和黎明。

二人相對來講就顯得中庸一些,無論歌舞,皆不可能稱雄。

比如論唱功,前輩歌手不論,即便是大致同輩的呂方、李克勤和黃凱芹,他們都唱不過,論舞步,不提郭富城,把張立基和杜德偉拉過來,他們同樣比不過。

但他們仍然是天王,而其他人並不是。

這個問題早就講過,天王的概念,是一種能力的綜合,包括但不限於顏值、氣質、風格甚至影壇、廣告等領域的跨界能力。

比如百事、愛立信、和記會挑中郭富城、劉德華和黎明,是有原因的。

又比如幾位天王在影壇同樣風生水起。

這並不是有資本青睞就可以上位的,你得有對應的更多能力,而跨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只把視野侷限在歌壇,甚至聚焦到唱功和幕後創作能力之上,就更是一種狹隘和無知。

關於這個問題,跟風的“臺灣四大天王”、“臺灣四小天王”和“內地四大天王”,他們的際遇已經為這種短視做了最恰當的註腳。

換句話說,如果香港樂壇不考慮市場表現,而是“唯唱功或創作”論。

結局不言而明。

港娛: 四大天王, 何以成王?

四大天王。

就是那個年代裡綜合最強的藝人。

堪稱並駕齊驅。

更無第五人能出其右。

迄今仍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