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菜單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文|林子大了路子野

以上引文出自“電車難題”的實驗內容,作為倫理學中的一大“偉題”,至今沒有人能給這個難題認定一個唯一的答案。

顯然,這個難題和筆者今天要講的兩部動漫之間存在著一絲聯絡。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大魚海棠》雜談

作為2016年國漫裡的一個特別的存在,《大魚海棠》的命運可謂是坎坷的。

下面大致講一下劇情吧,相信許多人都是有看過或者聽說過的,在這裡就不累述了。

椿在人間晃悠的時候遇到了一對兄妹,其中的哥哥也就是後來的鯤。兄妹倆喜歡在身上塗抹魚食以投餵海豚,因此可以看出兄妹倆對海洋生物是屬於友好的。當化身紅海豚的椿被漁網困住時,鯤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她。但椿卻誤以為鯤是來傷害自己的,因此拼命掙扎,把自己弄傷了之後,還把前來救她的鯤拍到漩渦裡?最終導致了鯤的死亡。而後,當椿知道真相,她又不顧一切獻出一半的壽命來換回鯤的靈魂。鯤也因此真的變成了鯤。就在椿飼養鯤的日子裡,整個村子也因此受到影響,即將面臨水災。椿為了保護鯤,不願將鯤交給村民。而男二湫為了心愛之人椿,私自使用龍王面具開天,想送走椿和鯤,可惜失敗了。與此同時,水災來臨,椿在遭到全村的仇視後依然選擇保護鯤,但她想到了獻祭自己去拯救村民的辦法。可這種行為湫自然是不允許的。原本就用自己一半壽命換回椿一半壽命的他,再次獻祭另一半壽命,愣是把椿和鯤送到了人間。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對於女主椿的種種行為,我們該如何看待呢?首先,電影想向我們傳達的價值觀是什麼?是隻要出發點是好的,那你就大膽做,不用在意別人的評價!

因此,我們可不可以認為,這樣的觀點在“電車難題”裡的表達是:你選擇救一個人也好,選擇救五個人也好,反正你都是為了救人,無所謂?

顯然,這是說不通的。“電車難題”原本就是無解。因為人的生命都是有價,不存在說因為為了讓五個人能繼續生存就可以剝奪另一個人存活的權利。

所以,《大魚海棠》一開始的立意就是錯的。但這個世上,如果你非要想傳達一個不是完全正確的觀點不可,你總能找到一個相對來說不會引起太大爭議的方法。《天氣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大魚海棠》錯就錯在了“如何去表達”這方面。既然你想要說“只要心是善良的,對錯都是別人的”這個觀點,那麼你就不應該再去大肆宣傳因為椿的“一己之私”,導致全村人流離失所!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對於全村人來說,椿的行為明明是錯的!為什麼還要花費鏡頭去刻畫村子如何被淹、災難面前的小孩有多可憐、廷牧的妹妹再也等不到她的哥哥……

為什麼劇組非要讓觀眾知道面對天災的人有多可憐?難道這樣能夠更加突出電影的主題?

另一方面,劇組明明是要講一個為一人對抗全世界的故事,可偏偏又在其中加入了三角戀。

如果說這是言情電影,三角戀確實是能將劇情推向高峰的一個設定,可劇組想做的又不是言情覺,這導致電影的瑕疵又多了一點。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從普遍的大眾審美來看,顯然身為男二的湫擁有比男主鯤更加高的人氣。而偏偏劇組又將湫設定為“舔dog”屬性。

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曾愛而不得,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路明非那種拿出生命來換取單相戀物件生存下去的勇氣。

可路明非如果不是主角,他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當一個普通人的時候,他也在想:明明諾諾是愷撒的未婚妻,為諾諾拼命的人為什麼要是自己?

這是不成立的,這世上有多少人會這麼偉大呢?因此,當湫的“舔dog”行為愈發不可收拾時,觀眾的內心受到挑撥,會更加厭惡女主椿。就像如今的部分《龍族》讀者厭惡諾諾這個角色一樣。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大魚海棠》是一個想跟你講某種價值觀,但是因為引用例子不當,講法有漏洞,因此得不到觀眾認可的一個失敗案例。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天氣之子》雜談

反觀新海誠的《天氣之子》,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

夏日的東京,雨已經連下多日了。一開始,人們都只是當成了一般的天氣反常現象,並沒有太過在意。直到降雨持續的時間打破了最長降雨記錄。而且,當這個記錄還在不斷延長時,人們才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與此同時,一個女孩在母親病重的時候,因為向天空祈求睛天,結果天空竟然真的放晴了!最終,這個女孩就變成遠近聞名的“晴女”。在另一邊,一位離家出走的少年在東京街頭獨自流浪時,在機緣巧合之下救下了即將被拐進風俗店裡的“晴女”。就這樣,少年和晴女就開啟了一段美好的愛情。在這以後,他們兩人經常透過祈禱天睛來滿足人們各種美好的願望。因此形成了“晴天女子去到哪,哪裡就是睛天”的局面。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晴女發現自己的身體因為祈禱睛天,會變得彷彿透明一般的情況。於是她推測:自己每祈禱越多,死得越快。再後面,她選擇用日本神話中的方式讓人間恢復正常。因為不管她怎麼祈禱,雨的消失都只是暫時的,異常下雨的情況始終會存在。當她自願作為“人柱”獻祭之時,整個天空都放晴了!但男主知道真相後不願讓她犧牲,在經過與警察等勢力抗爭之後終於救下晴女。而東京的低窪之處,最終也在三年後被雨淹了。但是,有一點重點是,東京人後來遷移到了高處繼續生活。

與《大魚海棠》的“只要心是善良的,對錯都是別人的”結尾不同,新海誠在《天氣之子》的結尾給出“那些被水淹的地方原本就是海”的說法。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眾所周知,新海誠的作品一直存在著敘事能力不足的短板情況,在《天氣之子》中也不例外。但新海誠比大魚劇組高明的地方在於,他知道應該怎樣“避重就輕”。

新海誠在《天氣之子》裡一直在盡力避免刻畫因為晴女的不獻祭,而導致的民眾苦難。

“一個人重要,還是一座城重要?”

新海誠並不糾結這個問題,他只會盡力去表達自己態度:我喜歡她,我要救她。

因此,新海誠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他的電影,只需要去感受其中的情感、情緒、情事就行了,別的都不用過於在意。

你可以將這種行為看成投機取巧,但這種行為給觀眾的感受會更好。畢竟,如果沒能那種“宏大敘事”的能力,就沒必要往裡面硬湊,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大魚劇組犯的錯就在這裡,空有野心,能力不足。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當然,《天氣之子》的設定也比《大魚海棠》好。不管是角色的設定還是刻畫。

簡而言之,當有一個“被社會孤立出來的男主和一個可愛俏皮又會為大眾著想的女主”組合;和一個“好心辦壞事又愛作死的女主、一個沒有存在感到男主、一個舔dog屬性的男二”組合,這兩個組合要是出演舞臺劇的話,相信更多的人會看第一個組合吧?

同樣是因一個人毀掉一座城, 《大魚海棠》口碑卻不如《天氣之子》

總結

除此之外,兩部動漫褒貶不一的原因自然還有很多。例如“水淹的是東京而不是北京”、“受眾程度”、《大魚海棠》疑似遭到同行的攻擊等等,但在這裡筆者就不一一舉例了。

而筆者評價這兩部動漫的原因,也不是說要故意貶低誰或者拔高誰,兩者都有可取之處,都有不足之處。只不過今天筆者用大魚的不足對比了天氣之子的長處。

如果以上理論得罪了某些影迷,還請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