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菜單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電影圈有個奇怪現象,總有人喜歡“掛羊頭賣狗肉”。

尤其是一些從天而降的野生片,上來就誇自己是“國產第一”、“無法超越”、“今年最好看”。

拿各種極限詞當噱頭,譁眾取寵。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這不,最近又有相似事情發生。

一部叫《您好,北京》的片子,靠“吹噓自己”黑紅上位。

它在全網發通稿,猛誇影片橫掃歐美電影節,連獲26個國際大獎。

深受“亞太”“舊金山”“休斯頓”等一系列國際電影節青睞,還拿了戛納最佳劇情長片大獎。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等會!

什麼?戛納?

2022戛納電影節,早就在5月落幕,壓根就沒有中國長片入圍,更別提拿獎了。

《您好,北京》拿的是什麼獎?

仔細一看,天呢,拿的是戛納絲綢之路電影獎。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扒姐只聽過戛納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

戛納絲綢之路是什麼鬼?

誰把他們拼在一起的?他倆知道自己被組CP了嗎?

帶著疑問,扒姐踏上了尋找真相之旅。

可以確定的是,戛納絲綢之路跟正宗的戛納電影節沒有半毛錢關係。

但它確實存在,由戛納絲綢之路製作協會(ASRP)舉辦。

舉辦目的,是服務絲綢之路國家和世界各地的藝術人士,進行國際文化交流。

有趣的是,官網介紹相關創辦人,為著名導演、作曲人Anara Musrepova,但在IMDB上根本查無此人。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更有趣的是,該電影節的評委陣容、評審標準和評審機制並不公開。

它只告訴大家,我們每個月都會評選一次,單次獎項近50個。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這哪裡是角逐大獎?

明顯是分豬肉,來者有份。

從獲獎名單來看,幾乎每個月都有中國作品獲獎。

它們的共同點是——無人問津。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這種機制不公開、沒有專業評審團隊、每月批次頒發數十個獎項的電影節。

喊它野雞,一點不為過。

本以為,戛納絲綢之路是《您好,北京》最唬人的“榮譽”。

沒想到,在它的獲獎資訊裡,還躺著一個赫赫有名的“休斯頓國際電影節”。

這可是最出名的野雞電影節之一。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還記得2017年,楊冪憑豆瓣4。7爛片《逆時營救》海外封后的事嗎?

給她頒獎的,就是休斯頓國際電影節。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除此之外,《您好,北京》還入圍了十幾個野雞電影節的獎項。

由此宣稱自己橫掃歐美各大電影節,一副要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架勢。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您好,北京》其實是內娛的一個縮影,越是不起眼的片子,越想獲得國際認可。

彷彿只要在國外拿了獎,就可以鍍金、高人一等、票房飛起。

在這種心理趨勢下,野雞電影節便應運而生。

如何分辨野雞電影節?

基本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多是中方出資,聯合海外某個政府或是機構主辦,承辦工作是國內不太出名的影視公司。

為了強調自己的國際屬性,它們喜歡在名字中加入“中外”、“中美”、“亞洲”、“國際”。

比如,“中加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柏林華語電影節”等。

不喜歡加國際的呢,就直接蹭知名電影節的流量。

比如,“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金鶴獎”。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第二類野雞,本身確實是正規的獨立電影節。

但它並不具備專業的評審團隊、評選機制和入圍標準。

就像戛納絲綢之路一樣,本質上是某組織機構自己搗鼓的街坊電影節。

這種電影節的頒獎典禮,比公司年會還簡陋,隨便搭個臺子放個PPT就結束。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除了用名字和舉辦機構來判斷之外,還可以從獎項質量,來評估一個電影節是否野雞。

說白了,上述列舉的電影節,都因為獎項含金量低而令人詬病。

比如,唐嫣憑《露水紅顏》拿下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

影片豆瓣只有5。0暫且不說,她本人在影片裡的鏡頭,連5分鐘不到!

黃曉明憑豆瓣3。8《何以笙簫默》,拿下中澳國際電影節影帝。

劉愷威憑豆瓣4。6《繼承人》,美國亞洲影視節金橡樹獎最佳男演員。

劉亦菲憑豆瓣4。0《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獲金鶴獎影后。

震驚內娛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曾獲“美國加州帝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還作為唯一一部中國內地電影,入圍“舊金山環球電影節”。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發現沒?

在這種電影節獲獎,非常容易,基本都是矮子裡面拔將軍。

既然業務能力都不行,那麼只要你名氣大、有話題,就能分一杯羹。

為了滿足內娛膨脹的虛榮心理,野雞電影節便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而獲了獎的內娛影人,抱著篆刻“國際認可”的獎盃回國,彷彿一夜之間躋身實力派,完成了電影鍍金。

殊不知,從頭到尾都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

連獲26個國際大獎的《你好, 北京》, 吃相太難看!

其實這兩年,拿野雞電影節當噱頭的事,少了很多。

沒想到,《您好,北京》讓這種行為再次井噴。

他們寧願從幾十個野雞電影節裡收穫滿足感,也不願意踏踏實實拍一部好片子,去真正的國際電影節上揚眉吐氣。

這種低階炒作行為,不僅抹黑了中國電影形象,更踐踏了優秀電影人的努力。

想想那些認真創作的電影人。

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獲戛納金棕櫚。

張藝謀憑藉《紅高粱》,獲柏林金熊。

賈樟柯憑藉《三峽好人》,獲威尼斯金獅。

李安憑藉《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這才是為華語電影爭光的事!

我們應該讓國際電影節看到,中國電影是真誠且自信的,而不是走旁門左道來誇大其詞。

中國電影曾經那麼精彩,其藝術性和人文內涵在全世界獨樹一幟。

雖然,現在的大環境,不可同日可語。但扒叔也不求電影市場能回到最繁榮的時候。

扒姐只希望,電影人能夠踏實創作,而不是一味自嗨。

說白了,這種現象既欺騙了自己,又欺騙了觀眾,最終受害的是電影本身。這樣的片子越多,觀眾就會對華語電影逐漸喪失信心和期待。

所以,別再用野雞電影節來營造虛假繁榮了。

我們不怕輸,但決不能贏得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