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菜單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2月20日晚,為期19天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圓滿落幕。

從2008年展示輝煌到2022年彰顯自信,張藝謀執導的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再次驚豔14億人。

大家紛紛感嘆:“你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了”“張藝謀真是太懂了”!

張藝謀對比兩場盛會評價道,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一樣”。理念從“敞開大門介紹自己”到“敞開胸懷我們一起”,風格也從汪洋恣肆到空靈爛漫。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縱觀他的人生歷程,追求各種“不一樣”也是他一貫以來的風格。工人、攝影師、演員、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和“雙奧”導演,每一次的轉型,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這就是張藝謀!在他的傳奇人生裡,從不給自己設限。

1。思維不設限,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歷屆奧運會開幕式,都有一個最重要的規定動作:點火。各國的主創們絞盡腦汁,主要都是比拼最後怎麼點火才出彩。

以往在點火環節上,有滑雪點火的,有射箭點火的,有飛去點火的……

要怎麼點火呢?這個腦洞張藝謀一想就想了兩年多,在凌晨4點萌生了史無前例的新創意:用“不點火”代替了“點燃”,用“微火”取代了“熊熊大火”。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張藝謀在採訪中說:”這次在點火和火炬上,有一個重要改革,跟一百年以來都不一樣,很希望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希望文化自信就體現在這個方面。”

他做到了!帶領團隊大膽顛覆傳統,實現前所未有的點火創新,將低碳環保和簡約浪漫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百年來奧運點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回顧張藝謀的演藝生涯,他是第五代導演中,處處創新,創下好幾個第一的人。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1984年,張藝謀大學畢業分配到製片廠,終於有機會為電影掌機。第一次擔任攝影師的電影《一個和八個》,是一部歷史戰爭片。

八十年代,幾乎所有電影都是畫面亮堂堂,構圖整整齊齊的。

張藝謀覺得以往風格拍不出歷史的厚重感和戰爭的殘酷感,於是跑去跟導演商量,我們不要跟前邊一樣拍得那麼明亮,要黑白灰的調子,這樣才能渲染出戰場慘烈的氛圍。

得到導演支援後,他開始做大量的研究,從各處找來了很多歷史圖片,反覆琢磨,最後把這部電影拍得很真實,色彩很少,畫面很不整齊,還原了不少現實場景。

事實證明,張藝謀顛覆傳統、大膽創新的做法是得到大家認可的,他憑著影片拿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在電影界嶄露頭角。

從此,張藝謀一頭扎進了熱愛的電影領域,30餘年執導作品多達25部,不僅跟著時代走,還一直創造各種“第一次”。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比如《紅高粱》是第一次大膽運用色彩視覺衝擊營造氛圍的文藝片;《英雄》是第一次頂著壓力從擅長的文藝片轉型的商業片;《狙擊手》是第一次聚焦中國狙擊手的戰爭片等等。

資深媒體人曾評價道,“有些導演喜歡將一個系列電影不斷去迭代,比如拍完一部偵探片,接下來又延續拍出第二、第三部偵探片。而張藝謀不是,導演思維求新求變,所以他的電影沒有必然的聯絡。”

深以為然。張藝謀的導演思路總是千變萬化,始終像一個向前轉動陀螺,從未停止嘗試,不斷打破思維壁壘,去超越自己,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有人說,張藝謀最讓人感動的一句話是:沒關係,我們創造奇蹟。

2。人生不設限,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知乎上有人問;“如何成為張藝謀?”

有個高贊回答說:“張藝謀之所以成為張藝謀,除了努力之外,還有很多東西是你無法經歷的。”

忽上忽下,跌宕起伏,他本身獨特經歷就可以把自己拍成一部電影了。

童年時的張藝謀是無憂無慮的,直到初中,父輩的出身問題一直困擾著他,自卑和孤獨充斥著整個成長階段。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因為太害怕“被拋棄”,所以沒日沒夜地練習寫字和畫畫,這些紮實技能讓他迅速成長,農村插隊三年後,被特招到陝西咸陽市棉紡工廠。

那時還年輕,張藝謀不想當紡織工人,一直在尋求出路。當第一次接觸到相機後,便瘋狂迷上了攝影。

為了學好攝影,想方設法借書買書,攢錢買相機給工友拍照,更堅持每天抄書,一抄就是3年。

有的人,安於現狀,早早認命;有的人,拼命努力,跨越層級,而張藝謀就是後者,他從不受一時身份影響,敢於走上另一條特別的人生路。

高考恢復後,張藝謀破格進入北影攝影系,如飢似渴地求學。後來,他並不滿足於學攝影,找到隔壁導演系同學,給自己列一條條的大書單,到學校圖書館去把它一個一個借過來苦讀。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一扇導演的大門就這樣慢慢打開了。

畢業分配到製片廠,張藝謀當起了攝影師,因為獨特創新的拍攝風格,使他斬獲了幾項攝影大獎,在攝影領域已經少有名氣。

可是,張藝謀並沒有被“攝影師”身份束縛,而是跨界當演員演戲。1986年,電影《老井》開始選角兒。導演跑遍全國都沒找到滿意人選,突然發現身板瘦瘦、顴骨高高的張藝謀挺合適的,就問他要不要演。

36歲的張藝謀十分驚訝地說,怎麼可能,我又沒學過表演。後來覺得新鮮就答應了。

就這樣,他既當攝影師又當男主角,出演了人生第一個角色:農村知識青年“孫旺泉”。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為了演活角色,二話不說就搬到深山體驗打井農民的生活去了。在山上,他剃了寸頭,穿著大腰褲,練習背石板。一開始背50斤重的,後來背到350斤重的。這一背就背了將近四個月,還跟當地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幹活。

甚至把自己餓了三天,不吃不喝,去感受那種飢餓感和底層農民生活的困窘。毫無疑問,這部影片播出後獲得很大的成功。

非科班出身,憑著一股狠勁,橫掃了三項國內外男主角大獎。他登臺領獎時,大家都驚呆了。

首次演戲就一舉獲得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帝,這是多少演員夢寐以求。可是張藝謀還是想導演。第二年如願當上導演後,便一頭扎進了電影中,一發不可收拾,實現了第三次“自我超越”。

1988年張藝謀第一次導演的《紅高梁》斬獲國際大獎金熊獎。張藝謀說:“這是我的一個人生轉折,打開了一扇更大的門。”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開門,對中國電影如此,對張藝謀個人亦如此。他不甘被現有的成就所困,開啟一個又一個身份限制的大門,為了活成更好的自己。

3。年齡不設限,永久追逐電影夢

72歲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功成身退,安享晚年……這些都是很好的。

可張藝謀偏不。從前在工廠裡認識的那些老朋友,包括兩個弟弟,現在全都是退休工人,而他仍然堅持創作,為了圓自己的電影夢。

他在親筆信中表達對電影的情愫:“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電影陪伴我們長大,夢陪伴我們一生。”

直到現在,張藝謀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每天都會擠出時間來看很多東西,有書、劇本,還有各類電影。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年齡對他來說,似乎並不是一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限制。

28歲讀大學,37歲導演第一部電影,38歲得金熊獎,71歲了,還精神飽滿籌備冬奧會開幕式。期間還跟女兒張末拍了電影《狙擊手》,幾乎同步進行。

更讓人折服的是,他在這麼高強度的工作下仍然堅持運動。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張譯在拍攝《一秒鐘》後評價張藝謀:拍攝電影時,他是一個工作狂人,每天工作再晚,都要跑步5公里。

為了拍好電影,每天常常吃1頓飯。

張藝謀的“電影界勞模”之稱在圈內出名,而且這種狀態儼然已經是“人生的一部分”。

他說,“如果有好的劇本,我還能拍出更多的作品來,身體不是問題。我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但是因為經歷過一些苦難,會更珍惜每一次機會,我這樣做不是一年兩年,而是會一直堅持下去。”

楊絳先生96歲時,在新寫的《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寫道“我已經活了一輩子,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如果從價值的座標出發,人生邊緣的確並不意味著終點。

不要在意老去,人生永遠都不晚,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開始。古稀之年,何嘗不是張藝謀電影之夢的另一個新起點呢。誠如他所說,“也許,我們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只是一個開始。”

4。精彩人生,請不要自我設限

小野在《改變力》中寫道,“請不要自我設限,真正好的人生態度,是現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懶惰。”

回首張藝謀的成功之路,逆襲的人生背後是一寸寸對人生邊界的拓寬與探索。

為什麼可以永遠相信張藝謀?

人生短短數載,如果止步於前,就永遠都不知道,你到底能走得多遠。

只有勇敢跳出思維的圍牆,思路才會見光明;

只有不斷突破桎梏,才能擁抱更廣闊世界;

只有不給自己設限,才能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因為命運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突破的人。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