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菜單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諸多思潮百家爭鳴,夏商周、秦楚漢、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更替中,留存了豐富的文學經典,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歷史瑰寶。

為了將古典文學更好地被傳承,整理出版和校對工作就尤其重要,對於一些文言作品,還需要增加相應的白話文註解,這些都是巨大的工作量。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因此諸多出版社都會將同類型的作品整理成冊,再統一出版,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正是由此而來。

四大名著

說起四大名著,現代人應該是無一不曉:《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及《西遊記》。

雖然閱讀原著的人可能不多,但從小觀看由這四部著作翻拍而成的影片的人,估計佔了全中國人口的半數之多。

自義務教育普及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除了典型的四大名著,四書五經、孔孟之道等經典文學,都成為了培養新一代青少年的課外閱讀必備書單。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而“四大名著”,也是我們對這四本經典小說約定俗成的說法。

“四大名著”說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

當時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名曰王世貞,他將《水滸傳》、《西廂記》、《史記》以及《莊子》並稱為“四大奇書”,而我們如今所知曉的“四大名著”,正是“四大奇書”的當代叫法。

隨著優秀文學作品不斷出現,“四大奇書”的陣營也隨之更新換代。

到了明末清初,兩位文學家馮夢龍和李漁,就《西廂記》的戲曲劇本能否位列“四大奇書”而展開了爭論,最終以馮夢龍的觀點佔了主流。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在二人的一番論戰後,到了清朝時期“四大奇書”就已經基本成型,包括《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以及《金瓶梅》。

《金瓶梅》在現代劇中,通常以情色小說的面目出現,但這只是對其片面的解讀。

《金瓶梅》當初能成為“四大奇書”,是因為其中對人性的解剖,對社會環境的揭露,以及對人物情節刻畫的豐富,都是獨一無二的。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為了禁止淫辭汙句對民風的影響,朝廷開始在各地銷燬此類書籍,《金瓶梅》也因此被列為了禁書之首。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紅樓夢》被刻印出版。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有人認為《紅樓夢》與《金瓶梅》是異曲同工之作,只是前者在“閨房之事”上收斂了描述,但這依舊不妨礙它成為一本出色的人物小說著作。

自此,我們如今看到的“四大名著”雛形漸成。

新中國成立後,《紅旗》雜誌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我國古典文學著作的整理和歸納,整理出了六冊經典小說著作,其中就包括“四大名著”以及《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是的,“四大名著”並不僅是我們如今看到的四冊書,當年在編撰成冊時,是按照六冊的內容來安排的,可最後這兩本,卻都因為各自的原因被淘汰出局。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雖然並未成為“四大名著”,但這兩本書,在當今時代仍然有非常寶貴的文學價值,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歷史。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作者蒲松齡,清朝時期小說家。

這本文言短篇小說集,自乾隆三十年問世以來,“流播海內,幾千家有其書”,是古代鬼怪文言小說發展的巔峰之作。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近代文學集大成者老舍對《聊齋》的點評頗高,魯迅、郭沫若等經典作家都是它的忠實粉絲。

除了原著外,後世為《聊齋》所著的註釋本、點評本,都風靡暢銷,19世紀後更是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都享有極高聲譽,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任何一件文學作品,都是創作者個人價值觀的反應,而《聊齋志異》的誕生,更是和作者蒲松齡的人生履歷息息相關。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他,自幼便對鬼怪趣談感興趣。

在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屢戰屢敗,最終只能放棄仕途,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

官場不順,蒲松齡便將滿腹才華傾注在文學創作上。

22歲時,他開始撰寫鬼狐故事,為了蒐集素材,他在官道旁擺起了茶水攤,前來歇腳的路人只需用一個故事,便能換取一杯茶水。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到40歲時,蒲松齡終於將這些經過粉飾潤色的奇聞逸事集結成冊,著成了《聊齋志異》。

因為文體是古言,所以經典原文的閱讀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相對難度較高,這也造成了人們對它的片面理解。

鬼怪之事向來被當為“難登大雅之堂”的茶餘飯後,但《聊齋志異》這本將近五百篇的小說合集,內容卻涵蓋了歌頌愛情、抨擊科舉以及反對霸權統治的諸多作品。

《聊齋志異》在當代傳播最火的內容,莫過於影視翻拍的《聶小倩》,也就是《倩女幽魂》。

這個講述美貌女鬼聶小倩與江南書生寧採臣的愛情故事,前後翻拍了數十個版本,尤其以港版為經典。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但若只有愛情,卻不能體現《聊齋志異》的豐富多彩。

《聶小倩》不僅包含了蒲松齡對純潔愛情的歌頌,她作為弱者面對妖怪夜叉的要挾,毅然選擇救助一身正氣的寧採臣,以及二人攜手最終打敗前來複仇的金華妖怪,都體現了蒲松齡不畏強權,相信事在人為、邪不勝正的信仰理念。

《聊齋志異》不同於傳統的鬼怪小說,對靈異之事平鋪直述,毫無新意。

蒲松齡擅長描繪細節,情節生動而又跌宕起伏,例如《西湖主》篇,講述了一個男子失足跌落洞庭湖,浮水登崖闖入湖內神君的離奇境遇。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男子私闖禁區,還窺探了公主的私房,行將被捉之境卻絕地逢生,化險為夷還娶了公主為妻,做了神君的乘龍快婿。

此篇情節繪聲繪色,極盡敘述之能事。

又有《王子安》篇描繪一位屢敗屢戰的秀才夢見金榜題名,“眾人相繼來報,不禁得意忘形”,“夢中驚起不知身之所在,喚妻兒備賞錢吃喝,卻惹人嘲笑不止。”

諸如此類為科舉瘋魔化的文人墨客,不勝列舉。

除了此類帶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聊齋志異》中還有單純記述人物生平,如《金和尚》篇便僅僅寫了這位僧侶居住場所的構造,以及出行、死後殯葬的場景狀況,如《綠衣女》僅描述了一位精靈少女在書生書齋中的發生的歡愉,比起故事性,更似一篇散文。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聊齋志異》之後,再沒有比它更豐富、生動、以及具有靈性的鬼怪作品,但也因為它對奇聞逸事的描繪過於俱聲俱色,此類被歸為“封建迷信”的題材,不適合形成大規模的傳播,由此被排在了“四大名著”之外。

在遼寧省圖書館,收藏著蒲松齡後人捐贈的《聊齋志異》手稿孤本,在原稿中清晰留存著作者的構思過程和修改印記,是研究《聊齋志異》的一手材料,它也被選入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儘管被“四大名著”淘汰,但《聊齋志異》仍在古代經典著作中佔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而同樣被列為“六大名著”又不幸出局的《儒林外史》,在文學造詣上和《聊齋志異》相比,有過之無不及。

這本比《聊齋志異》僅僅“年輕三十歲”的諷刺小說,針砭時弊,在國際漢學界享有極高聲譽。

《儒林外史》

比起《儒林外史》的書名,“范進中舉”可能更為普羅大眾所知曉。

這個將當時世態炎涼、好官名利祿的社會風氣一展無遺的諷刺故事,正是出自《儒林外史》,而它更是被選入了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科書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儒林外史》是清朝乾隆十四年間文人吳敬梓所著。

吳敬梓的曾祖父、祖父,都是“科考高第仕官大臣”,兩代人中誕生了六名進士,也就是通過了最後殿試,可以封官進爵的一批人。

其中還有榜眼、探花各一名,也就是前二、三名,和狀元合稱為“三鼎甲”。

吳敬梓也曾考取了秀才,但因父親逝世守陵而作罷,隨後二次參加科舉之時,被眾人戲稱為“文章大好人大怪”,感到倍受侮辱後氣憤離開了故土。

由於不擅生計,家業揮霍一空,最後吳敬梓只能靠販賣文章和朋友接濟為生,晚年更是窮困落魄至極。

這樣的人生經歷,也是吳敬梓撰寫《儒林外史》的直接根源。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當時的清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繁華的社會表象無法掩蓋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重科舉,士子大夫醉心功名利祿,“人性”在權欲的控制下,展現出了極端的虛偽和黑暗。

《儒林外史》並不是傳統意義的長篇小說,它更像是由數個短篇小說彙集而成。

文章中沒有固定穿插到尾的主角,以開篇的農家子弟王冕為引,帶出了隨後的上百個人物,從元末明初,一直寫到大約二百四十年後的明朝萬曆四十四年。

全書一共五十六回,三十五萬字,因此它並不是完整的擺出所有人物生平,而是透過捕捉瞬間的行為,透過這一瞬間的可笑或可悲,巧妙的凸顯人物的個性特徵。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貫穿全文的唯一線索,便是以明代封建專制為背景的科舉制度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墮落。

吳敬梓筆下的人,往往也不是定型的,而是發展的、變化的。

第一位登場的人物王冕,是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為原型。

元朝末年,王冕出生在浙江諸暨一個農戶人家,自學成才後不願與鄉紳汙吏同流,遂出走山東靠賣畫為生。

不久後黃河氾濫,百姓流離,天下大亂。

吳王聞王冕才氣,遂訪問請教平天下之道,數年後,吳王建國大明。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隨後禮部建制,擬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來考核官吏,王冕預感“一代文人有難”,遂辭官隱退,在會稽山中避世餘生。

雖然王冕在全文中並未二次出現,但作為開篇人物,他已經奠定了此書的正題:用正統中國士人的精神,表達對科舉制的反抗,以及反思腐朽官場對社會的危害。

文章隨後第二位登場的人物周進,便是當時買官賣官的生動體現。

這個年近花甲的教書先生,極度熱衷科考,卻年年落敗,連個秀才都未能考上。

最後一次在省城開科取士的考試院觸景生情,嚎啕大哭,被路過的熱心商販捐了個監生,隨後竟中了舉人進士,到廣東為官。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監生是明清時期為參加舉人考試落榜者專門開設的書院,相當於封建王朝的最高等學校,監生要麼是舉人落榜,要麼是考上了秀才,或者憑父輩做官而進入國子監。

若是三者都達不到,便只能靠捐獻銀錢成為監生,但一般這種非正途者,也不被人所看中。

但真正能透過“四書五經八股文”的滿腹經綸考取功名的人,何其之少,因此靠關係、靠金錢來謀求仕途,反而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便利之道。

依靠旁門左道來實現階級的跨越,自然將整個社會的風氣徹底歪斜,匡超人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這個淳樸的農村少年,憨厚乖巧,對父親一片孝心。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流落他鄉後遇到人生伯樂馬二先生,考取了秀才,又結識了一幫“文人名士”,隨後以科舉中榜為“矢”,謀財富功名之“的”,撒謊成精,出賣朋友,淪為了權力慾望的籠中之獸。

《儒林外史》用形色各異的平凡人物,對映抨擊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石。

魯迅誇讚其為:“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是後少有諷世之書如此”。

茅盾也說:“《儒林外史》是我僅僅能想到的提高藝術修養的舊小說的唯一推薦。”

然而正是由於它對腐朽制度的精巧諷刺,放在和平社會容易帶來極端和激進主義,讓《儒林外史》在”四大名著“的備選名單中首先出局。

如今全面分析這一冊書,其中的諷刺藝術和美學風格,以及人物塑造的手法,都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它開創了用小說對映現實生活的範例,是諷刺小說的巔峰代表之作,掀起了批判文學的潮流,直接帶動了一大批譴責小說的出現,甚至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學,都被諷刺文學所深深影響。

如今《儒林外史》已經翻譯成英、法、德、日、西班牙等多種語言,飽受國際社會讚譽,被稱為世界文學傑作之一,直接與巴爾扎克、狄更斯等文學大家的作品相提並論。

2020年,《儒林外史》被正式列入《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結語

《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雖然沒有列入“四大名著”,但這未嘗不是兩件作品獨特性的特殊展示。

新中國成立後, 六大名著為何變成四大名著? 刪掉的這兩本無人不知

不論是鬼怪迷信,還是諷刺官場,二者都反應了作者對社會制度的批判,反應了封建集權統治下,科舉制度淪為買官賣官的手段,權力慾望成為封官進爵的目的。

比起“四大名著”對正史、對主流意識的關注和描寫,這兩本書從奇特的角度,展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四大名著”有提綱挈領的正面價值,《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有旁指曲諭的側面引導,六冊書都是我國古典文學的集大成者,都是中華文化燦爛瑰寶的重要內容,是值得傳承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