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菜單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教育的本質,是幫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用忽視、打罵,把孩子變得自卑怯懦。

作者 | 暖心

曾在知乎看到一個提問:如何處理自己對父母強烈的恨意?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高贊回答裡,有一位網友用了將近一千字的回答來“控訴”自己對父母的恨意。

他是從小被打到大的。

在他上小學時,因為不想和父母回老家,父親就用皮帶抽他;考試考了88分在學校門口被當眾扇耳光。

父親心情不好的時候,更是動輒打罵他,而且罵得非常難聽:

“怪胎、孤僻、沒有人喜歡,早知道不要你了......”

他當時聽完想死的心都有。

而且父母每次吵完架,媽媽也會將氣發在他身上,只要有一點做得不好,媽媽就會打他,嚴重的時候,鼻血被打得止都止不住。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他說:

“這麼多年一直在暴力環境下生存,導致我的性格非常孤僻,現在三十歲了朋友也沒有幾個,整個人自卑、抑鬱、懦弱…”

原來,孩子未來會成長為什麼樣,早就藏在了他的童年裡。

他的每一種行為問題和性格密碼,都和原生家庭有著緊密的聯絡,而這種聯絡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在《2020年兒童成長危機報告》中顯示:

有近7成的成年人曾經都有過不良的童年經歷,包括情感忽視、被孤立或排擠、性虐待、情感虐待、低社會經濟狀態等。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有22。4%的成年人更是有四項以上的童年不良經歷。

報告顯示,若一個人有四項以上童年不良經歷時,那麼他比沒有童年不良經歷的人:

有學習障

礙和行為問題發生率增加32.6倍;

曾試圖

殺的可能性是12.2 倍;

焦慮症、抑鬱症

等心理疾病患病率增加4.5倍;

成年後的冠

心病、糖尿病、中風、癌症等重症患病率增加3倍;

嚴重肥胖的機

率是1.6 倍;

傷害DNA的端粒,

縮短壽命,嚴重者短壽20年。

家庭本該是給孩子遮風擋雨、獲取愛和溫暖的港灣,但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卻讓家變成了孩子一生的陰影來源。

尤其是這三種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傷害最大,很多父母都在做。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情感忽視,導致孩子焦慮抑鬱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

一個小女孩,因為媽媽不讓養寵物,鬧著要跳樓。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細究發現,養寵物只是孩子想跳樓的導火索,父母的忽視才是孩子絕望的最大根源。

原來,自從家裡有了弟弟之後,父母把所有的偏愛都給了弟弟,對她的關心很少。

女孩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本想透過養寵物的方式來獲得自我安慰。卻沒想到連養寵物的權利都被剝奪,這讓她倍感孤獨和壓抑。

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暴露的卻是家庭教育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情感忽視。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情感忽視有多常見?

《2020年兒童成長危機報告》中,關於兒童不良經歷的前三位,情感虐待位列榜首。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從小就有一種願望投射是“我是被在乎的”、“爸爸媽媽會愛我”,而這幾點主要是透過父母的關注來滿足。

但是卻有一種父母,無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是一種忽視和敷衍的態度,孩子釋放的情緒永遠也得不到迴應。

看似無害,實則是一場對孩子的精神虐待。

研究證實,

情感忽視是導致孩子焦慮和抑鬱的最大誘因。

演員馬思純曾在微博上公開分享自己抑鬱症的經歷,嚴重的時候情緒難以自控,必須透過藥物來緩解。

而讓她抑鬱的根源,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說,從小父母就教育她要懂事,要聽話,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父母從來沒有在乎過她心裡到底開不開心,對她的需求也從不迴應。

她想和同學去ktv,媽媽問都沒問就直接拒絕了她;她放學想自己回家,父母也不允許。

在學生時代,她遭受過嚴重的校園暴力。

學校有一個女生,經常嘲笑她又胖又醜,甚至往她的可樂里加粉筆灰和抹布水,惹得她崩潰大哭。

她將這些事告訴父母時,只得到了一句敷衍的話:“不用理會他們,你只要證明自己,無視他們就行了。”

每個被忽視的孩子,內心都在吶喊“原來我除了聽他們的,沒有任何地方值得被愛”。

馬思純就是這樣,從小就壓抑自己的慾望,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緒,最後把自己憋出了病。

愛的本質不僅僅是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它的核心需求更是“被看見”。

父母只有真正“看見”孩子情緒,“接住”孩子的情感,孩子才不會活成一座孤島。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動輒打罵,正在將孩子推向絕望

前段時間,一位母親因家暴女兒被告上了法庭。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12歲的女孩佳佳,從兩年前開始,經常身上帶傷。

追問之下她才說出實情:

媽媽平時給她佈置很多課外作業,只要沒有完成,就會遭到媽媽的打罵。

背誦課文沒達到要求,媽媽一氣之下就將書扔在她頭上,導致她臉部浮腫;

沒有完成試卷檢測,媽媽就用指甲抓傷她的臉;

因為沒有完成作業,媽媽就拿平底鍋燙傷了她的手臂。

頻繁的打罵、體罰,讓佳佳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已經到了無法去上學的地步。

媽媽在採訪中說:

“很後悔這樣對女兒,自己平時太焦慮女兒的學習,情急之下控制不住。”

《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說:成人和兒童有著天然的衝突,所以面對任性的孩子,總會有各種教訓的理由。

但父母簡單粗暴的指責和打罵,留給孩子只有滿目瘡痍的內心和難以擺脫的心理陰影。

可怕的是,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並非孤例。

《2020兒童成長危機報告》指出:在兒童經歷的不良創傷之中,孩子受到身體虐待的佔

16.4%。

父母之所以熱衷於這樣的教育,原因無非是:

父母用打罵“讓孩子聽話”,試圖用這種方式把孩子逼成好學生;

發洩情緒,孩子的行為讓心理脆弱的父母感到失控,情緒迅速轉化成憤怒,父母就將情緒轉向給孩子。

本以為打罵孩子是教育,可一項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卻發現:

被打得越多的孩子,行為問題越多;

經常被體罰的孩子缺乏自信、安全感,同時還會產生焦慮感和失落感;

更嚴重的還會誘發孩子的極度消沉和自暴自棄。

一位網友說,他從小是在家暴中長大的。

最嚴重的一次是被父親按在地上砸頭扇巴掌,因為沒有力氣反抗他只能抱著頭瑟瑟發抖。

所以他很害怕和父母交流,生怕一惹他們不高興就會被揍。

現在也總是很敏感,別人不經意開的一句玩笑都會中傷他,性格也變得自卑、懦弱,只要一看到打小孩的場景,就會抱著頭縮成一團。

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不但意識不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還會導致他一生都在與痛苦的童年作鬥爭。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

孩子十歲左右開始,父母贏得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堅定、和善、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

教育最大的訣竅在於時刻謹記:

耐心和包容能讓孩子被理解支撐,得到自豪感和歸屬感;

用寬容和和善的力量尊重孩子,才能幫迷茫的孩子找到出路。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家人之間的互相傷害,讓孩子走向不幸

曾經有一位小學生在多次目睹父母吵架之後,對父母寫下留言:

老爸我上學了;

老爸老媽不要吵架了;

再吵架,我自殺。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看似威脅,實際上透露出了孩子的無助與期望。

很多父母說“大人吵架,和孩子沒有關係”,但事實上

父母爭鋒相對,最痛苦的是孩子。

《兒童成長危機報告》顯示:

在兒童不良經歷中,有近

24.8%

的孩子看到或聽到過家庭成員互相傷害,其中以父母之間的矛盾影響最大。

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是孩子判斷家庭是否安全的主要因素。

如果家庭中總是出現爭吵、打罵,孩子會本能地收縮封閉神經,導致情緒易緊張、焦慮,腦袋會分泌壓力激素,延伸出痛苦的成分。

在《婚姻衝突與子女》一書中提到:

父母的爭吵、肢體衝突、或是冷漠威脅,會給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造成不一樣的傷害。

嬰兒會出現睡眠障礙和發育遲緩;

小學生會出現焦慮和行為問題;

青少年會出現抑鬱,行為問題和自我傷害;

成年人有嚴重的心理問題,會成為親密關係的破壞者和受害者。

心理學家胡慎之分享了一個案例。

一個4歲的女孩,看見父母爭吵和打架時,她特別害怕,就縮在角落裡哭。

父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對女孩不管不顧,讓女孩覺得所有人都不要她了。

後來,她的性格變得孤僻又冷漠。

在諮詢時她說:

“作為一個4歲的孩子,在我的記憶裡,看他們吵架就像看電影一樣,我像個局外人一樣冷眼旁觀。”

這個女孩成年以後,很害怕爭吵,她的男朋友一旦說話聲音高一點,她就會瑟瑟發抖,第一反應是恐懼和逃跑。

她的前兩任男朋友,都是因為發生了爭吵,她就馬上切斷這種關係。

經歷了父母之間傷害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逃避性人格”。

就如胡慎之老師所說:

父母情緒高漲時,會自動忽視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一旦有人吵架,她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只會害怕和逃避。

父母之間的矛盾,會被投射到孩子的內在情感上,摧毀他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一旦父母之間以互相傷害的方式自處,孩子就沒辦法從別人身上找到信任。

孩子的“愛”和“安全感”由父母決定。

相愛的家庭給孩子帶來幸福,互相傷害的家庭只會導致孩子不幸。

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曝光,第一種傷孩子最深,很多父母卻不以為意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有一段話:

你沒有辦法給孩子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但是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

父母說出來的話、給孩子傳遞的愛、以及父母的相處模式,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深淺淺的烙印。

孩子不該淪為“受害者”,父母也不該是“重傷”孩子的推手。

所有的教育都要“以愛示人”。

多一點耐心和包容,給孩子愛和滿足感,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教會孩子愛自己、愛世界。

唯有如此,才能給孩子一個坦然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