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菜單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5—6歲的孩子在有多個人的集體或人群中自然而然便會產生分工意識。分工意識是孩子必須擁有的,這是一種重要的意識。或許也可以說孩子擁有分工意識,即意味著具備了發現自己價值並將自己價值最大化的能力。在家庭、幼兒園,或者是學校,孩子被給予了各種分擔任務的機會,無論是家事的完成還是集體活動中的玩耍,都能讓孩子產生分工意識。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然而,在分工意識萌芽的同時,孩子會對分工形成某種價值觀,產生“某某起的是重要作用,某某起的是輔助作用”的感覺。換言之,孩子會對每個人的分量產生諸如“自己是主角,那個小夥伴是配角”等之類的歧視心理。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運動會上亦是如此。以賽跑為例,以前都是機械式地按照個子高矮分組,最近聽說出現了按照跑步快慢分組的學校。學校這麼做是出於不想讓某個組的組員出現極大差別的考慮吧!換言之,如果以這種方式分組,即可能出現某孩子在A組中排第一,而在B組中排末尾的情況。很顯然,在B組跑得慢的孩子很想去A組跑步。而如果在練習或預選賽中就按照跑步快慢分組,或許就會出現因想進入跑得比較慢的小組並在該組中奪得第一而故意慢慢跑的孩子。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比如,在文娛會的戲劇節目中既有臺詞多的角色,也有臺詞少的角色;在合奏表演中,既有引人注目的獨奏者,也有隻需在最後環節擊打兩次鐃鈸的角色。無論什麼集體活動,都要分配任務,不可能讓所有人做同一件事。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大人總想為創造平等的環境做各種努力。然而,不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想出真正平等的方法。而且,還很容易讓孩子們說出刁難人的話。平等問題是絕對無法靠分組等方法解決的問題。人在某些能力、機能上原本就沒有平等可言。對於孩子的教育以及價值觀的培養,無論如何也要承認人與人是存在差別的。人與人性格、能力的差異性,導致在集體中分工的不同。分工有不同,但價值無大小。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但事實情況是,人一擁有分工意識,歧視心理就開始萌芽。歧視心理是人所具備的無論如何也無法克服的本能特點之一。我也必須承認,可以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惡業的歧視心理也存在於我的心中。

承認差別是存在的

當逐漸長大的孩子具有分工意識時,教孩子必須為克服一定會在孩子心裡產生的歧視心理而付出什麼樣的努力,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