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和室友同居屋簷下,萬事都以“忍”字為貴嗎?

菜單

和室友同居屋簷下,萬事都以“忍”字為貴嗎?

和室友同居屋簷下,萬事都以“忍”字為貴嗎?

大學上心理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寢室不和的案例。

學校有國旗班和校衛隊,小

A參與其中,每天早上五點多起來要集訓,然而起床避免不了製造聲響,小A每次提心吊膽地關鬧鐘然後去洗漱,起初她的室友也有些怨言,但是小A很為難,以無法違背部門紀律為由和室友辯解。

後來有一天早上,小

A忘記關鬧鐘,洗漱期間手機鈴聲持續響動,吵醒了室友。室友B更是直接把她的手機扔出寢室。

A覺得很震驚但也理虧在先,所以不知道該如何置處,她和寢室關係也開始降到了冰點。

老師給我們丟擲這個問題,問我們將如何選擇。

其實同居同一屋簷下,家人都有矛盾,更何況是生活習慣迥異的室友。

“忍”一次,可能帶來一時的平靜。直白攤開講,又有可能導致關係惡化,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我們很多人都可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種矛盾,那到底是萬事以和為貴還是坦誠直言呢?

大學期間,我在寢室中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但也為不同的生活習慣苦惱著。

比如說我們寢室作息時間分佈極其不平衡;多數人喜歡點外賣吃一些味道重的事物,給其他人帶來不便;學校按例會有安檢衛檢,提醒對方整理床鋪,也有人不以為然,偶爾的值日安排也在大家的懈怠逐漸被遺忘;有人喜歡看劇外放,刷影片把音量調大,或者是在寢室和朋友煲電話粥,圖方便也省事。

和室友同居屋簷下,萬事都以“忍”字為貴嗎?

寢室問題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瑣事能讓我們煩心一整天,讓我們坐立難安,心生芥蒂,所以在這個與室友磨合的過程中,很多人會直接選擇換寢室。

看過一個新聞,某大學進行智慧化分配寢室,把相似生活習慣的同學安排在一個宿舍,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營造更好的生活氛圍。也有人提出反對,認為性格迥異的人相處在一起更能鍛鍊各自的社交處理能力。

在我看來,按照生活習慣分配室友是很人性化的,萬事並不以和為貴,不能處處講究一個“忍”字,有些問題更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就能解決的。

醜話得說在前。

開學的時候我就跟室友說了自己的一些小怪癖和底線,互相交流徵求意見。作息問題首當其衝,如果按照作息表來滿足每個人的睡眠需求,肯定做不到調配得當。大體上我們統一了作息,協定好在對方休息的時候儘量降低分貝,以不打擾對方為前提進行娛樂學習。

迎合一個人而使其他人屈就於不能發出任何響動的境地,是註定會引起不滿也尤其不合理的。我們可以選擇將音量調低,但不能被過分要求,畢竟寢室生活是共同的,不會對任何人人有偏向和例外,這是最公平的做法。

再者,我們有合理的需求制止室友在寢室吃各種味道大的食物,不是隻有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覺得自己沒有對別人造成打擾。所以在徵得統一意見之前,我們得習慣去公共場所進行就餐,有時候尊重對方才能讓自己獲得尊重。

如果是與他人利益直接掛鉤的事情,最好做好自己不給人帶來麻煩,比如說衛生問題,偶爾檢查不合格會整體通報,我們不想關係變得彆扭,讓室友因為的錯誤承受代價,就主動承擔分內職責,以免積怨成仇。

和室友同居屋簷下,萬事都以“忍”字為貴嗎?

我們不能忍,有可能對方意識不到自己的作為是不合理的。我們不能忍,是因為我們沒有必要一味地謙讓而使個人生活品質下降。

但其實,除了真正無理的人。大多數都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給別人帶來不便,也許他們也只是需要提醒。我們想要別人察覺個人的小細節和小情緒,未免強人所難,所以不如坦誠相對,直接說

“你能小聲點嗎?”“請不要在寢室吃某類食物。”“我覺得你打擾到我了。”“收拾一下衛生哦。”,這樣會比猜忌和默默忍受更容易化解心結。

寢室生活不是戲劇,不是

“甄嬛傳”似的鬥爭,很多人會懷念,當初“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那種氛圍去哪了?不是我們變敏感,是“宿舍關係”這門學問本來就難以掌握,建立宿舍情的前提是我們彼此包容,求同存異,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思維,開啟格局。

有時候收斂鋒芒會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尊重,無傷大雅的微小改變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益,大學期間,我們進入大學是為了學習,順便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必要的,我們需要自我成長和自我改變,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室友也應該如此,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之間的磨合會讓我們心生默契,大家也會有所適應和回饋彼此。

(文章素材均取材自真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