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常志軍|晚秋

菜單

常志軍|晚秋

愛故鄉 發現美 書寫美 傳播美

常志軍|晚秋

晚 秋

常志軍

常志軍|晚秋

攝影:武建唐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習俗為故去的親人上墳燒紙錢以禦寒冷的冬天。

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也非週末,所以盡忠和盡孝就難免衝突,上午第一、二節有課,計劃上完課請個假回家給爹孃上個墳。然而前一天晚上九點多,教務主任打電話來說有化學老師請病假讓臨時接課,前一陣子已經接兩週了,可情況有變沒啥好說的,老師也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公事私事權衡,還是公事為重。

上完課,心急火燎地將上墳用品備辦齊全,當路攔了個熟人的車奔回了相隔二十公里的鄉下,為爹孃送上御冬用品,盡一個為人子之職責。

跪在父母墳前,望著隨著寒風搖曳的悽悽衰草,想著九泉之下的爹孃,一股悲涼湧上心頭。十多年了,沒有了爹孃,回家的心勁驟減,心頭少了一份牽掛,也少了幾多溫暖。每當回到院子眼前總浮現出昔日母親操勞的身影,一次次走出院子總覺得身後有母親送別的幻覺,扭過頭來無不僅剩空空的院落……

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秋天更具有秋天的氣息。除了日漸寒冷的氣溫,除了鉛灰的天空,農村的樹葉也遠比城裡的稀疏枯黃,城裡河邊垂柳,稍顯泛黃的樹葉仍將枝條圍得密密匝匝的,梧桐的葉子還蝴蝶一樣在空中盤旋。道路兩旁綠化帶的枝條和葉子依然綠意尚存、難捨難分。而農村則是另一番模樣,樹幹上的所剩無幾的樹葉露出難看的黑色,一副孤苦伶仃的感覺。舉目四望,農田裡的莊稼已是一片灰黃,不見一絲綠意、沒有一點生機。

前一陣子連綿不斷的秋雨將莊稼困在了地裡,儘管黃透了,熟到了,然而路沖毀了,田浸泡了,至今成片成片的莊稼還頑強地站立在水中等待主人的招領。今年的秋雨硬生生地把個秋往後拖了一個月,本該地淨場光的立冬時令,農民弟兄們才秋收的正起勁。田野裡,掰玉米棒子的、割穀子的、收高梁的,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正忙得不亦樂乎。大路上,一輛輛農用車來往穿梭,車上滿載著金黃的玉米、紅透的高粱、黃澄澄的穀穗,還滿載著一張張掛滿蒼桑的臉。

馬路上到處攤著待碾的高梁、穀子,大豆,等待來往車輛碾壓,旁邊站著手持工具的主人。即使攤在場院裡,也不見了拉著石磙、蒙著眼睛轉圈的牲口,取而代之的是農用車,或三輪或四輪。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即使在遠離城市的山村也能感覺出來。過去每個生產隊都養著幾十頭農用牲口,作為農民的得力助手,耕地、運輸、碾場等等農活都離不開它們,農村改革開放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的牲口被分到農戶,農家總把牲口作為重要的固定資產。後來由於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民不再把種田作為唯一的職業,農閒時要長期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牲畜的嘴便成了累贅,況且與機械化比起來,勞動效率要低得多,於是精明的農村人不再養牲畜而是購置各種農機。如今在村裡轉游、走在鄉間路上,根本看不到牲口,“人歡馬叫”早已成為歷史。而今也有人規模養殖牛或驢,然而並非農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遠去了的不止耕牛,還有水井。記得兒時村裡人挑水的場景也尉為壯觀,每逢清晨,人們起床後上地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挑水,井臺上擺滿水桶,絡繹不絕的挑水人聚在一起扯家常、拉新聞,熱鬧非凡。如今自來水通到廚房,通到鍋臺,再不見有挑水人,連水桶都成了稀罕物。

天色漸晚,暮色漸濃,村道上一輛輛農用車滿載而歸,歸來的不止收秋的人、車,牧羊犬伴著羊群在牧羊人叭叭的鞭聲穿行在回家的路上,若遇天晴氣朗,晚霞餘暉,夕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你才真正領略秋天的氣息。

觸景生情,腦海裡憶起久違的歌聲“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要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眼前浮現出的是:每當夜幕降臨,從地裡回來的人們開始燒火做飯,一縷縷白煙扶搖直上、嫋嫋升起,漸漸升到上空連成水平的一條線,一個平面,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好聞的煙火味,其間夾雜著悠悠的飯菜香,接著便是高低不同、粗細有別的母親呼喚瘋跑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此起彼伏、錯落有致,令人回味無窮!然而遺憾的是隨著能源革命,炊煙也漸行漸遠,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永遠的懷念。

當然,時光不會停滯,社會總在進步。漆黑筆直的柏油路,挺撥高聳的太陽能路燈、高檔大氣的新房正在逐步將古老的村莊帶上時代的節奏,步入日新月異的新紀元。

常志軍|晚秋

攝影

武建

常志軍|晚秋

作者簡介:

常志軍,山西武鄉人,武鄉一中教師,一名喜愛文學的化學老師。

常志軍|晚秋

主 編: 採 禾

小 編:

君 鈺

常志軍|晚秋

蜀 葵 花 開

讓我們一起用文字記錄家鄉之美

投稿郵箱:mlmlwxy@163。com

主編微信:ch36670108

原創作品,未授權勿轉

常志軍|晚秋

常志軍|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