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菜單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主編周群教授

學術專訪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採訪物件:周群

,男,1958年7月生,江蘇鹽城人,文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泰州學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文學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江蘇省社科重大專案、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專案等多項。獲省社科成果一等獎等獎項。著有《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中國文學思想史(先秦至北宋)》、《宗教與文學》、《泰州學派研究》、《劉基評傳》、《袁宏道評傳》、《季札傳》、《孔子》、《徐渭評傳》(合著)等,發表論文數十篇。主編《中華優秀文化叢書》《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等。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採訪人

:王松景

,女,商務印書館編輯。

一、問:

問:

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意義

答(周群教授,下同):

對中國學術流派進行系統研究是依循學術發展史內在邏輯的需要。

中國學術的發展史貫穿著明顯的流派統緒意識,這從中國文化的核心學說儒學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可得到證明。

儒學宗師孔子論學便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還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可見,承紹傳統,排斥異說,存在於儒學形成的基因之中。

儒學學人,大多各持師說,入主出奴。

儒學的發展也是分宗衍派的歷史,《韓非子·顯學篇》雲:

“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且他們都以承祧正宗相標榜,“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各自對學術史做出了不同的貢獻。

因此,章學誠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既是目錄校讎之義,也是學術實踐的真實展現。

正是因為這一緣故,我們需要順應學術形成的機制與理路,抽絲剝繭,才能瞭解學術發生、發展的真實狀貌。

因此,溯源別流,自然也成了史家書寫學術史的重要方法。

無論是朱熹作《伊洛淵源錄》,周汝登作《聖學宗傳》,孫奇逢作《理學宗傳》,黃宗羲作《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萬斯同作《儒林宗派》,還是《宋史》分道學傳與儒林傳,都體現了這種溯流別、明統緒的學派意識。

學術流派研究是由學術自身的特徵決定的,道無定體,學無定法,諸種殊途百慮之學,宏闊了中國古代學術的廓廡,構成中國學術史斑斕畫卷的妍姿各別的扶疏花葉。因此,考察中國歷史上異彩紛呈的學術流派之端委,分析其學術戛戛獨造之種種異相,是中國學術史研究的重要環節。學術流派研究的學術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派間的激盪互動及不同學派的意脈賡續是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學派透過學術爭鳴,推動了學術的發展。如,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以不同學派的形式出現的,雖然春秋時儒墨並稱顯學,但文獻又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不同學術流派之間的激盪互動增強了學術的創新動力。

雖然學派“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莊子·天下篇》),各各論學的內涵有別,途徑不同,但“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萬殊歸一,各個學派具有各各不同的價值與貢獻。學派之間的互動與承續隱然存在於學術史的發展過程之中。如,宋代影響較大的幾次講會就是不同學派宗師或鉅子之間的論辯: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的“朱張會講”,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陸九淵的鵝湖之會,淳熙五年(1178)陸九齡和朱熹的鉛山崇壽觀音院之會等,成為當時的學壇盛事,大大地促進了學術的繁榮。

當時的東南三賢張栻、朱熹、呂祖謙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湖湘學派、朱子學以及金華學派鼎立而三。三個學派因競爭而相互汲取,使各自的學術思想更臻於成熟,誠如黃宗羲所言:“朱子生平相與切磋得力者,東萊、象山、南軒數人而已。東萊則言其雜,象山則言其禪,惟於南軒,為所佩服,一則曰:‘敬夫見識,卓然不可及。從遊之久,反覆開益為多。’一則曰:‘敬夫學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表。近讀其語,不覺胸中灑然,誠可嘆服。’然南軒非與朱子反覆辯難,亦焉取斯哉!”(《宋元學案·南軒學案》)湖湘學派的中堅張栻也透過與朱熹的論學而改變了湘學發露有過之失而得從容平正之氣象。

學派之間或隱或顯的歷時的因革關係錯綜複雜,為學術的融鑄創新創造了條件,併成為揭示學術發展邏輯程序的線索。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從研究各個學術流派的特徵、歷史做起。《韓非子·顯學》雲:“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欲不愚不誣,就必須進行系統的梳理,深入的研究。這也是我們組織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緣起。

其次,學派研究可以充分展現學派內同道相互切劘、補益的過程,分析其形成學派理論張力、深化學術分析的機制。學派研究拓展了學術思想發育流行的“寬度”。如,陽明學是因“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 。亦即陽明學的巨大影響與陽明學的弟子王艮(泰州)、王畿(龍溪)等為代表的王門後學的學術活動密切相關。

但王門後學則錯綜複雜,他們在不違陽明良知之教的前提之下,持說各異,辯論甚烈,如,王畿與錢德洪天泉證道時關於“四無”“四有”的論辯,王畿與聶豹、羅洪先關於良知的寂與感、未發與已發的論辯,王畿與黃綰關於慈湖之學的論辯,聶豹與錢德洪關於後天誠意之學的論辯,季本與王畿、聶豹等人關於“龍惕說”的論辯,等等。他們持論各極其至,牛毛繭絲,無不辨析。陽明學派內部多維度的深入論辯,豐富了陽明學派的理論內涵,共同成就了陽明學的繁盛局面,使其思辨水平臻於新的境界。

再如,泰州學派由王心齋開其端,形成了以淮南格物、百姓日用即道、大成學為中心的學術思想。但心齋的表述明快通俗而疏於論證,而克嗣家學的王襞則較清晰地疏理了心齋之學的內在邏輯。心齋是一位平民思想家,其論學的目的在於使“愚夫愚婦能知能行”。心齋雖有“百姓日用即道”之論,但並無篤行之實,乃至“每論世道,便謂自家有愧”。泰州後學顏山農、何心隱等人則將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諸實施,透過建立“萃和會”“聚和會”等鄉村組織,將王艮儒學的民間化思想付之於實踐,並以各自的行誼特徵,彰顯了泰州學派特有的精神風致。為中國學術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最後,學派研究有助於理清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邏輯脈絡,延展了學術思想發育流行的“長度”,為梳理學術思想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學術史是被統緒意識籠罩的歷史,明乎學派源流統緒,實乃瞭解中國學術之津筏。陽明的良知說,肇端於孟子;陳白沙所謂靜養端倪,顯然有得於周敦頤的主靜說。同時,學術的承祧與變異形成的內在張力是推進學術史演進的重要動因。

如,對於呂祖謙之後的南宋浙學,全祖望的提示可為我們提供理解浙學諸派的源流概況:“浙學於南宋為極盛,然自東萊(呂祖謙)卒後,則大愚(呂祖儉)守其兄之學,為一家;葉、蔡宗止齋(陳傅良),以紹薛、鄭之學,為一家;遂與同甫(陳亮)之學鼎立,皆左袒非朱,右袒非陸,而自為門庭者。”(全祖望:《奉臨川先生貼子二》)再如,宋代道南學派的楊時曾設東林講舍,講學達十八年之久。明代的東林書院就是在東林講舍遺址上建成。東林得道南之意脈,能在姚江之學“風行天下”之時,獨以承道南之學相標榜,使明代晚期學壇呈現出了朱子學與陽明學並置共存的局面。

再如,晚明時期尊坡之風獨盛,時人乃至對文壇現象曾有“東坡臨御”之喻。尊奉東坡的原因固然因為蘇軾與晚明文人都具有通脫靈變的文學主張,漠視陳俗、自鑄新詞的革新精神,而董其昌則有這樣的認識:“程蘇之學角立於元祐,而蘇不能勝,至我明姚江出以良知之說,變動宇內,士人靡然從之,其說非出於蘇,而血脈則蘇也。”(見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紫柏評晦庵》)雖然明代士人並非直祧蘇氏蜀學,但明代後期陽明學的流行正是與文壇“東坡臨御”的現象同時出現的。袁宏道讚歎“蘇子瞻、歐陽永叔輩見識,真不可及”。其“見識”,便是與洛學迥絕的人性論、文學觀。董氏所論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學術流派歷時賡續所呈現出的複雜關係。可見,理清學術流派之間的意脈承傳與變異,對於理解某些學術現象的產生大有裨益。

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意義

答: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也是原南京大學校長、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匡亞明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學術延展。

匡老當年對我的叮囑至今記憶猶新。

上世紀末,中國思想家中心原支部書記、著名科學思想史專家盧央教授退休,支部改選。

經匡老和中心黨員投票,支部選舉我來為大家服務。

此後,匡老把我叫到他家裡,見面第一句話是:

“你現在主政了,有什麼打算啊?

”我一時緘口無對,原因是思想家中心有主任主持工作,我當時還是入職不久的年輕人,談何“主政”?

後來才明白,匡老對於基層黨組織有極高的期望。

在其後的交往中,匡老除了給我傳授很多人生、學習的經驗,提出要求與期許之外,也流露出他的“打算”: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只是系統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步。

至於具體的後續“打算”,老人家沒有詳談。

但匡老出的題目一直盤桓我的腦際,後逐漸有了基於若干傳主為中心,開展學術流派研究的想法,並受到了張豈之先生、茅家琦先生的肯定和支援。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左起:南大出版社原社長時惠榮、匡亞明、南大原黨委書記韓星臣、周群)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最後階段,考慮到傳世文獻、撰著實踐等因素,對少量規劃中的傳主進行了調整。

隨著對學術流派的關注,本人在協助原南京大學副校長、中心主任馮致光教授等專家進行傳主調整時,注意遴選了學派盟主之外的鉅子後勁,諸如泰州學派鉅子羅汝芳等,為今天組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做了一定的前期準備。

同時,我們今天組織編纂《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在聘請作者方面,也屢承《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餘蔭,如黃樸民、朱義祿等知名學者,他們在原《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傳主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相關學術流派研究。

由原評傳傳主,外拓至以傳主為中心的學術叢集以及歷時的傳承演變研究,豐富與深入學術思想史的研究。

因此,《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可視為承緒《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又一課題,也是實現匡老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打算”的一次努力。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從左至右:周群、匡亞明、傅璇琮)

二、問:

二、問:

答:

這套叢書的首期計三十種,包括思孟學派、道家學派、墨家學派、法家學派、兵家學派、湖湘學派、永嘉學派、道南學派、永康學派、泰州學派、東林學派、蕺山學派、顏李學派、浙西學派、浙東學派、揚州學派、吳派、皖派、常州學派等。

目前大部分正處於撰著出版過程之中,預計於2026年完成首期出版。

今後擬將向文學、藝術等流派研究延展。

該專案聘請各學派研究的一流專家撰著,專案受到了南大文科領導和商務印書館領導的首肯與支援。

衷心感謝他們的熱情支援。

誠摯地邀請海內外同道共襄其事,推進學術流派的深入研究

問:

《湖湘學派研究》(作者:曾亦,同濟大學教授)

《蕺山學派研究》(作者:張天傑,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張瑞濤,中國石油大學教授)

《永嘉學派研究》(作者:王宇,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

《顏李學派研究》(作者:朱義祿,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與《中國思想家研究叢書》有何關係?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與《中國思想家研究叢書》有何關係?

答:學術流派雖然往往是學術史上最具風采的篇章,但學術史並不是諸學術流派的總和。學者超越於學派之外的學術獨創性理應受到重視。還應看到,學派之間互動作用,學者取法多元,超越於門戶所囿,匯通而自成其說的現象在中國學術史上也在在可見,不同學派之間的互融互攝是普遍存在的歷史事實。如,宋代關學宗師張載去世之後,關學弟子呂大忠、呂大均、呂大臨等都成了程門高足。可見,學術史的多元複雜性並不能僅憑學派梳理得以全面呈現。學派研究是學術史研究的重要環節,但並非學術史研究的全部。同時也要指出的是,中國學術史上林林總總的學術流派是學者們展示各自學術風采的共同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術流派研究是對每一位學人以及學術史研究無法迴避的基礎性工作。

2021。10。1。

於南京大學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1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與《中國思想家研究叢書》有何關係?

三、問:學術流派

《易·繫辭》雲:“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中國學術史的長河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形態各異的萬派支流匯注而成的。學術流派是以相似的學術宗旨或治學方法為特徵的學術群體,是因應一定社會政治文化要求,體現某種學術趨向,主要以師承關係為紐帶,與古代教育制度、學術傳承方式密切相關的歷史存在。

以學派宗師為代表的共同的學術宗旨或治學方法往往是學派的主要標識和學派傳衍的精神動力。學派的開派宗師往往是首開風氣的學術先進,他們最早觸控到了時代脈搏,洞察到學術發展新的進路。這必然會受到敏銳的學人們的應和,他們聲應氣求,激濁揚清,去短集長,共同為學派肇興奠定了基礎。師承是學術流派傳衍的重要途徑,盟主宗師,振鐸築壇,若椎輪伊始;弟子後勁,纘緒師說,如丸之走盤,衍成圭角各異的學派特色。學派後勁相互切劘、補益,使得該流派的學術廊廡更加開闊、意蘊更加豐厚,是學派形成理論張力的重要機制。高第鉅子既有弘傳師說的作用,同時,還需有不悖根本宗旨前提下學術開新的能力。沒有學派後勁各具特色、各極其變的發展,以水濟水,並不能形成真正的學派。家學因其特有的親和力,是學派傳衍的重要穩定因素,克紹箕裘以使家學不墜,這是學術之家的共同祈向。書院講學便於學派盟主宣陳學術思想,強化了同道的聯絡,為形成穩定的學派陣營以及學術傳衍提供了重要平臺。民間講會、書牘互通促進了學派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學術的傳播。中國古代學術大多以社會政治、道德文化為研究物件,往往隨著時代的脈動而興衰起落,觀念史的邏輯演進過程之中必然帶有時代的烙印。時代精神與社會政治是推進學術演進的重要動因。

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的源流色彩極濃,學術源流,先河後海,自有端緒。

學術的承祧與變異形成的內在張力是推進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學派間的爭鳴競辯、激盪互動及不同學派的因革損益、意脈賡續,書寫了中國古代色彩斑斕的學術發展史。

儘管學術史上不乏無待而興、意主單提之士

,取法多元、博採匯通而自成其說的現象也在在可見,學者對學派的認識也每每歧於仁智。

但中國學術史上林林總總的學術流派仍然是學者們展示各自學術風采的重要底色。

因此,對各個學派進行分別研究,明乎學派源流統緒,梳理流變過程,呈現其戛戛獨造的學術風采,分析其對於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價值,釐定其地位,對於揭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因革發展機制,推進中國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我們組織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根本動因。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力求客觀釐定學術流派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以共時比較與歷時因革相結合。別同異,辨是非。不為光景所蔽,努力尋繹其真脈絡、真精神。從歷史情境與學理邏輯等不同的維度評騭分析其價值。同時,由於學術流派風格不同,內涵殊異,《叢書》在體例上不泥一格,以便於呈現學派各自的特色為是。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是因已故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而成立,本人有幸躬逢這一盛舉,隨侍匡亞明先生參與了《評傳叢書》的編撰出版工作。《評傳》傳主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二百多個閃光點,這些傳主往往又是學術流派的盟主或鉅子。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是在《評傳叢書》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以傑出思想家為核心的不同學術叢集的研究,是對色彩斑斕的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歷史畫卷中最具特色的“面”的呈現與“線”的尋繹。《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不啻是《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學術延展。每每念此,倍感責任重大。幸蒙一批學殖深厚、對諸學術流派素有研究的學者們共襄其事,他們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做出或將要做出對學術、對歷史負責的研究成果。對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學術宏願而付出殫精竭慮的勞動表示由衷的敬意。熱誠歡迎學界同仁不吝指謬,以匡不逮。

為序。

2021年3月於遠山近藤齋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目前已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湖湘學派研究》《蕺山學派研究》兩種。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三、問:學術流派

問:學術流派

宋代湖湘儒者對情與性、上達而下學工夫論之闡釋

本書依循工夫論這一進路,以湖湘學派為個案,從湖湘學派自身思想的脈絡,及與其他學派的學術交往,展示了道學家們對性情問題的思考。由此,宋明道學一開始就表現出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一系以伊川、朱子為代表,主張下學而上達的工夫論;另一系則以明道、五峰為代表,主張上達而下學的工夫論。透過對道學脈絡的重新梳理及相關具體問題的處理,從而將湖湘學術本身的獨特性及其在道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展示出來。另外,本書專門對湖湘學派的思想源流、學術交往及相關的史實進行了考訂。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叢書的總體規劃和實施情況?

叢書的總體規劃和實施情況?

本書結構完整,史料充分,是研究劉宗周及蕺山學派的一部全面的著作。

唐君毅先生稱周敦頤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而劉宗周則為“最後之大師”:“宋明理學以濂溪之為太極圖說,以人之主靜立人極以合太極始,而以蕺山之人極圖說之攝太極之義於人極之義終也。”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對蕺山學派的盟主劉宗周的生平、學術淵源、學術特色等方面進行梳理與研究;下篇則以全祖望等學者的研究為線索,將劉宗周的弟子,即蕺山後學分為九類,分別將他們的生平、與劉宗周的交遊、學術特色以及在蕺山學派的地位等加以梳理與分析。本書也重點凸顯了劉宗周作為儒學殿軍的學術特色與人格魅力。

學術專訪|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