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菜單

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8年的火爆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雙十一已經過去。截止到12日凌晨0點,““雙十一”也落下帷幕,根據天貓官方的公佈,在這次的“雙十一”中最後的交易額在2135億元,這是天貓第一次突破2000億元的大關。另一方面,網上的電商巨頭京東也是公佈了“雙十一”的交易額—1598億元。

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說實在的,“雙十一”自從光棍節被賦予購物狂歡節以來,可謂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眾的消費到大眾的狂歡,幾乎每年這段時間的銷售額都是在以十分驚人的速度上升。事實上不可否認的是電商時代的到來,這個比較戲劇性的“雙十一”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釋放了國人的經濟消費潛力,也從另一方面展示了國人的一種經濟消費能力。一些經濟學者甚至認為“雙十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代表了中國經濟變化發展的一種“天氣預報”。

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是,透過“雙十一”熱潮,可觀的銷售資料,漂亮的增長折線圖,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冷思考:單從“雙十一”的交易量來判斷消費的總體變化是否科學嚴謹?資料真能反映出實際交易量?“雙十一”是否存在預支人們未來消費需求的現象?“雙十一”後期出現的“退貨潮”是否代表著這場全民購物狂歡存在的“虛假繁榮”?

在雙十一過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2日,有一些媒體發表文章《“雙十一”資料重新整理紀錄這難道不是消費升級?》,一些人認為“雙十一”銷售資料,側面反映了國人消費結構的一種變化,消費觀念的一種轉向,從這些資料他們得出國人的消費在升級的結論。我個人認為,看事物不能太過片面,需要全面一些。判斷中國消費是否升級?應該綜合的考慮其他的一下因素,深入市場去調研、多方面同時入手研究才能得出結論。只是單單從“雙十一”這一兩天的銷售資料來判斷、去分析,事實上是很不嚴謹的,也很不科學的。

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網際網路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下,網上的很多資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被造假”,而且資料“造假”變得更加的隱秘,更加的不易被大眾察覺。例如“雙十一”期間一些媒體曝光,很多商家“虛假降價”,一些細心的網友更搜進行了一些商家的盤點和曝光,直接點名了“某品牌羊絨褲”,在提前幾個月加入購物車,親眼看著價格從499變成了599元等等,諸如此類的商家還有一大片。

另一方面“雙十一”期間消費者為了湊單享受優惠活動,會特地將一些原本就不需要的物品也加入購物車,在“雙十一”結束後再退款;一部分商品限時秒殺,消費者只看到了價格這麼優惠,卻沒有考慮到商品實用性,經常就是商品到手後發現好像根本用不到。往年資料顯示,幾乎每年的“雙十一”後的退貨率都達到了驚人的25%,很顯然他們並沒有把這些統計起來,讓人有點啼笑皆非的是,在公佈“雙十一”退貨率時,一些電商平臺的統計口徑和其他一些第三方機構資料居然存在很大的出入。

火爆購物狂歡節雙十一背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雙十一”是否在讓人們未提前消費?一些做淘寶天貓的朋友,當我問及雙十一前一兩個禮拜銷售額怎麼樣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基本都是。一天基本沒什麼訂單,大家都在等著“雙十一”;當我問他們“雙十一”過後怎麼樣,基本是過後一兩個禮拜銷售額也是明顯下降了,這種扎堆的消費,真要用這個去判斷國人的消費能力,國內的經濟走向什麼的,真心是奇葩的很。

綜上所述,我認為 “雙十一”的火爆,我們應該去思考一些問題。想要判斷經濟的變化、消費的變化不能僅僅只是從資料到資料,從結論到結論,應更加全面、更加的深入、更加的細緻的去調查去研究,沒有調查是沒有發言權的。在下結論、做一些判斷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審慎,應該透過經濟現象的“虛假繁榮”探究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否則的話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釋,確實漏洞百出,更加會造成人們對當前社會消費發展趨勢的誤判。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