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菜單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在《哲學的慰藉》這本書裡,作者透過借用偉大先哲的思想,來詮釋了在人生道路上會遭遇的各種問題——與世不合、遭受挫折、缺少金錢、人生中缺陷、人生中悲傷與苦難,如何面對苦難。對於這些問題,作者德波頓分別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加,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借用著他們的思想之手來解開隱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心結。

1.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如果你生於一個時代,你的思想與這個時代的封建專制統治有衝突,完全不被他們認同,那麼你會怎麼辦?

在公元前399年的春天,蘇格拉底遭遇了一場人生風暴。三名雅典人——詩人米利圖斯、政治家阿尼圖斯和演說家萊昂——認定他是一個怪誕的惡人。他們指責他不敬城邦之神,傳播異端宗教、腐蝕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他們認為應該讓他永遠沉默,甚至殺死他。

審判蘇格拉底那天,陪審團有五百名公民。公訴人一開始就要他們把站在他們面前的這位哲學家當作一個不誠實的人。說蘇格拉底刨根問底,他提出異端邪說,他善於用閃爍的辭藻讓弱理戰勝強理,他故意透過談話腐蝕年輕人,對他們施加邪惡的影響。

很顯然蘇格拉底被他們汙衊,但他的申辯以其非凡的鎮靜自若流傳後世。

法庭給他機會,讓他放棄他的哲學,放棄他的思想,但他最後選擇了所信仰的真理而不肯隨俗。

蘇格拉底判死刑的那天,他的學生柏拉圖也在場,根據柏拉圖的敘述,蘇格拉底意氣昂然對法官說:“

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決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進行勸導,不會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明真理……所以,諸位先生,不論你們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我的行為的,雖百死而不悔

。”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說:“我設法勸告你們每一個人少想一些實際利益,而多想一些精神和道德的福祉。我將繼續像平時一樣說,我的好朋友,你們是雅典人,屬於因智慧和力量而著稱於世的最偉大的城邦。可是你汲汲於爭名逐利,而不思考如何理解真理,如何改善自己的靈魂,不覺得慚愧嗎?”

蘇格拉底自然也會承認我們有時可能是錯的,我們的觀點可以懷疑,但是他會提出一項至關重要的細節來改變我們對真理與孚眾望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決不能簡單地以遭到反對來證明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錯誤。

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反對我們的人數,而是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多充分。

但是在放棄我們的立場之前先要審視一下他們得出這一結論所用的方法。我們對他們的反對意見給予多少重視,應取決於他們的論證方法是否健全。

雖然說蘇格拉底是與世不合,但不代表所有與世不合都是對的,也不代表都是錯的。

作者說:“真正的尊嚴從不來自多數人的意志,而是來自正當的論理。”

“認為與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義詞,與認為與世不合是錯誤的同義詞一樣幼稚。

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於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

一個論點不能因為多數人譴責就是錯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態總是對抗多數,以為這樣就一定正確。”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當時蘇格拉底與世不合,被雅典政府判處死刑,雖然他如此地不被他人理解,但他也能坦然以對接受死刑,他還說:“雅典的法律就是用來捍衛的。”於是,他就喝了毒藥死去。

如今我們有些人,一遇到不被他人理解,就會覺得很委屈,很憤懣,但是相比蘇格拉底之死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這就是蘇格拉底給我們帶來的“與世不合的慰藉”。

2.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到了公元前341年。這時候,在薩摩斯島誕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伊壁鳩魯。他很早就為哲學所吸引,十四歲長途跋涉,去聽柏拉圖學派的帕非勒和原子論哲學家瑙西芬的講課。

但是他對他們講的很多都不同意,於是在不到三十歲時決心把他的思想整理成自己的人生哲學。據說他寫了三百部書,題材無所不包:《論情愛》、《論音樂》、《論公平交易》、《論人生》(共四卷),以及《論自然》,不過在幾世紀中由於一連串的災難,幾乎全部散失,結果他的哲學思想只能根據倖存的斷篇殘帙,加上後來的伊壁鳩魯信徒的證言重新建立起來。

他的哲學流派是享樂主義,他是快樂主義者,他認為人生的幸福就是快樂,快樂就是人生的目標。所有的快樂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沒有任何一種快樂就它本身來說是壞的。他的這個立場很明確,所以他的哲學被稱作快樂主義。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伊壁鳩魯說:“當來自慾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提供同樣的愉悅。”

有一位哲學家,在那通常厭惡享樂、以艱苦自律的同行中是個異類。他似乎理解這種對享樂的嚮往,並願有所幫助。他寫道:“如果我把口腹之樂、性愛之歡、悅耳之娛、見窈窕倩影而柔情盪漾,一概擯棄,那我將無法設想善為何物”。

當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時,也會出現選擇性的錯誤。比如,很多人不斷地掙錢和貸款購買奢飾品,就為了在別人面前顯得很有面子,他們誤以為這樣就是幸福,雖然能獲取短暫的快樂,但隨之之後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痛苦,他們會為了還貸款而發愁,為自己種下的果而買單。

伊壁鳩魯提倡簡潔樸素的生活,所以他獲得的幸福感也顯得特別樸素,他曾說:“當來自慾望的痛苦解除時,簡樸的菜餚和奢華的盛宴提供同樣的愉悅。”

他強調真正的快樂並非是肉體和物質的享受,而是心靈的安寧和自如。要達到這一點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生活中,能做到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互相包容,另一方面是做到物質生活的自足和慾望的節制。他列出的快樂需求清單隻有三樣東西:

1。友誼

伊壁鳩魯說:凡智慧所能能提供的、助人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超過一切。”

伊壁鳩魯的住宅就像一個大家庭,但毫無陰沉、閉塞之氣,有的只是同情和溫馨。因為他認為友情很重要。他曾經創辦過學校,是為了讓這些能夠讓大家湊到一塊學習和交談,因為大家的價值觀一樣,都是追求簡單的快樂的生活。

2。自由

為了避免在自己不喜歡的人手下受喜怒無常的屈辱,他們辭去了雅典商業界的工作,開始一種可稱為公社的生活,以簡樸換取獨立。他們錢少了,但從此不再需要聽從那令人厭惡的上級的指示。

生活簡樸並不影響朋友們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人,因為他們同雅典世俗的價值觀拉開距離,不以物質標準衡量自己。家徒四壁不必汗顏;黃金萬兩,無可炫耀。

3。思想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醫治焦慮的良藥了。如果能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問題,就會意識到人一死,物我兩忘,復歸於無,命運要發生的自然會發生,為此而預先擔憂是自尋煩惱。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曾說過:“

一切善惡兇吉都在人的感覺之中,而死亡只不過是感覺的喪失。所以,死亡事實是與我們的感覺無關,因而無需恐懼死亡,因為在人活著的時候,死亡還沒有真正到來,而一旦死亡降臨時,我們又感覺不到死亡了

。”

事先對沒有經歷的事情過多擔憂是沒有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對未發生的事情擔憂的太多,導致緊張不安,所以減少過多的心理內耗是人們獲得快樂的源泉。

以上三點就是哲學家伊壁鳩魯對獲得快樂的看法,倘若我們真的懂他的享樂主義,我們會發現他是用他的哲學觀來讓我們得到缺少金錢的慰藉。讓我們知道,其實,在生活中不需要太多的物質金錢,也能過著樸素且美好的生活。

3.對受挫折的慰藉

挫折是我們人生道路上必會遇見的一道坎。哲學家塞內加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

我想他所說的潸然淚下不僅僅是指人生路上的坎坷,更多的是指生命中的壯闊。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說到塞內加,他是在公元65年4月份的時候去世的。他有個學生是叫“尼祿”,他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暴君,卡尼古拉下邊就是尼祿,這兩代人都是暴君,極其殘暴。塞內加給尼祿做了五年的老師,還做了十年的副官,兩個人按理說應該有著相當好的感情基礎。但是尼祿派了一隊士兵到他們家,說皇帝讓你自殺,就得賜死。

此時,他身邊的朋友和妻子都痛哭流涕,因為塞內加是一個哲學家,人品很好。他的妻子對他說:“我也想和你一起自殺。”

塞內加說:“你樹立這樣美好的榜樣,我將無怨。我們死得同樣堅強,不過你的死更加崇高。”他跟他妻子說完,他妻子剛一劃這個手腕,就被那個羅馬的衛隊長制止了,說:“不行,皇帝沒有說讓你死,只讓他死。”

周圍的人都在哭,你們聽,塞內加這時候說什麼,他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名言:“你們的哲學都去哪兒了?你們跟著我學哲學學了一輩子,到了此刻關鍵的時候,在最關鍵的時候,正是要用到哲學的時候,我沒有在你們身上看到哲學,你們的哲學都去哪兒了?多少年來,你們相互激勵的那種處變不驚的精神哪裡去了?”

當然,那時候誰都知道尼祿個性殘暴,他弒母殺兄之後,只剩下殺師了。

所以從塞內加之後,西方的話語體系當中出現“哲學”這個詞的時候,各位知道代表著什麼嗎?“哲學”代表鎮定從容。就是塞內加是從容不迫的典型代表。他所從屬的哲學流派,就是斯多葛學派(古希臘的四大哲學學派之一,它的主要思想是讓我們能從容面對面對外面世界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和動盪不安局面),這也是斯多葛學派在哲學中使得我們精神強大的原因。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的地位很高,他經歷過龐貝古城,他經歷過暴帝卡尼古拉,然後還經歷過尼祿,所以這個人每天面對著非常強大的壓力。二十歲的時候,他得了肺結核,經過了六年的折騰最後終於活了下來。結果在卡尼古拉被刺殺身亡以後,他又被捲入一場宮廷的政變當中,然後被流放到科西嘉島——科西嘉島就是拿破崙的老家,在那個地方又流放了八年。

所以塞內加是怎麼挺過這一切苦厄的呢?他說:“是哲學給了我生命,而這是我對它最起碼的回報。”就是為什麼他在臨死之前,能夠用他的哲學流派冷靜且從容地對待這一切,這是他對於哲學最大的回報。

他的理論核心就是:挫折必不可少,所以每一個人要做好準備。其實我們這一生當中大量的時間都是在遭遇挫折的,而如果沒有哲學的幫助,我們往往會產生憤懣、緊張、害怕、不安…的情緒。

塞內加說:“這是滑向精神錯亂最快的捷徑。”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性,它不會一定會如你所願。很多時候,甚至會事與願違。他還說:“

我們無力改變事物的秩序,我們的靈魂必須將自己安適於自然的法則中,這是他們應該追隨,服從的……你無法改善,最好是忍受

。”

對於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會隨時被命運剝奪掉,比如,生命,物質財產。。。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也依然能坦然自若,處變不驚。

現在一些人患有焦慮症,是因為老是擔心這,老是擔心那。塞內加說:“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擔心,那麼請設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會發生。”所以倘若你總是擔憂事情會不會發生,還不如好好想想,如果真的發生了,你該如何面對。

他還說過:“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即使在她似乎願意和平相處之時也沒有。

我把她所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那些東西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塞內加認為:對於智者來說,他們什麼都不會失去,因為萬物皆備於他一身。智者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事故或戰爭失去了一隻手,或者遇到意外失去了一隻眼睛,他也會滿足於他剩下擁有的。這就是塞內加給予我們對挫折的慰藉。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挫折,失敗,這些何嘗不是一份恩賜呢?它們能磨礪我們的心智,淬鍊我們的人格,我們在痛中成長,也在痛中治癒,經歷痛苦的洗禮,才能讓我們的精神變得更加強大。

4.對缺陷的慰藉

在這世上,芸芸眾生的我們都會有缺陷,因為知道有缺陷,所以我們才知道該從如何完善。

對於缺陷,哲學家蒙田認為人的本能做出的奇怪行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無需感到自卑和難過。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蒙田出生在法國波爾多。他就住在一個城堡裡,因為這些貴族都不用工作,他每天就是讀書,寫拉丁文…。他認為:“像動物一般生活,強似擁有巨大書齋的理性的人的生活。”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做人沒必要追求所謂的悟性,就像動物一樣生活。因為有時候人沒有動物開心。他認為動物比人更懂得照顧自己。比如,一隻動物受傷了,它會利用大自然的資源來自救。而人受傷了,反而不會。

還有動物遇事會比人類更加淡定。有一次,希臘哲學家庇隆乘船旅行遇到了大風暴。所有的乘客都驚慌失措,害怕那脆弱的船不堪洶湧怒潮一擊。只有一名乘客沒有失態,靜靜地坐在一角,表情泰然自若。那是一頭豬。庇隆認為豬比人更淡定,更波瀾不驚。所以也就表明沒有經過試驗,最低等的農場牲畜也能勝過古代頂尖智者的超然物外的修養。

當人們把理性抬得那麼高,並且據此認為自己可以君臨萬物之上。如果有了知識,我們失去了沒有它反倒能夠享受的寧靜,有了知識,我們的生活狀態還不如庇隆故事裡的豬,那要知識作什麼呢?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說:“自知說了或做了蠢事,那不算什麼,我們必須吸取的更加充分而重要的教訓是:我們都是大笨蛋。”

最大的笨蛋就是根本想象不到自己竟會是笨蛋的人。對理性的錯誤自信就是產生白痴的源泉,同時,間接地,也產生缺陷。

思想是否給了我們任何值得感謝的東西,是大可質疑的。

他認為人們在智力上的缺陷也不是重要的,好多人學習知識就是應付考試,認為考不好就是自己的智力問題。蒙田說那都不重要。上學的成績就代表智力嗎?不一定,他說真正能夠代表一個人智力的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考試。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要考試,考什麼呢?愛、性、病、死、孩子、金錢和野心,這些東西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你這一輩子當中遲早會遇到、要面臨的問題。這些東西如果你不會處理,你只會去寫拉丁文、寫論文,根本救不了你的命。

蒙田看來,那些所謂的智者、哲學家,他們所掌握的東西跟一個完全不會這些東西的人沒有太大差別,因為沒有人能夠擺脫沉重的肉身。你看起來再高尚,你也照樣也和芸芸眾生一樣。他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登上至高無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你有本事就別坐在屁股上,你說你坐什麼樣的椅子跟別人不一樣,大家都要先坐在屁股上。

所以人與人沒有多大區別,你會經歷生老病死,他人也會;你的人生有陰晴圓缺,他人也有…。健康的人、殘疾的人、富人或窮人都是一樣。所以無需為了自己的缺失而感到自卑。這就是蒙田給予我們的“對缺陷的慰藉”。

5.對悲傷的慰藉

說到悲傷,會總和悲觀主義聯絡在一起,而哲學家叔本華就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他在

1788年生於但澤(過去為德國城市,今屬波蘭),他的父親是一個富商,非常有錢。但在叔本華十七歲那年,他的父親自殺了,給他留下了一大筆遺產,保證他一輩子都不需要為錢而工作,所以叔本華其實很有錢。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的母親是個交際花,所以他父親死了以後,周圍有很多男人,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好朋友叫歌德。歌德經常來叔本華他們家,然後跟叔本華聊天,叔本華很崇拜歌德。他的母親送他到英國學習,所以叔本華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的英語能夠講得跟當地人一樣好,然後遊學法國。

在這過程當中他就有了抑鬱症,他每天都在思考人間苦難。因為父親的自殺會給他蒙上很大的心理陰影,這個在心理動力上會有一種跟隨的慾望,所以叔本華一直在很痛苦地思考人生的苦難。

1818年,叔本華寫了自己非常著名的一本書,叫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書裡濃郁的悲觀主義的基調與正感受到生命意義的茫然。

叔本華說,生命不過是一個又一個慾望的此起彼伏,人們透過追逐慾望來自我滿足,卻在這一個慾望得以滿足的同時立刻陷入了下一個不滿足——如此週而復始,迴圈往復,永無止息。

所以在他的觀念裡,人生不過是一場永不知足的追求,不過是一個在慾望的驅使下漫無目的卻馬不停蹄的四處奔忙,不過是在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後的無聊之間迴圈往復的過程,而無聊是別一種痛苦。所以不論我們得到或得不到,得到什麼,得到多少,我們終將感到失落,因為始終還有下一個我們不可企及之物、求而不得之慾。。。。那麼結論就是:逐求是焦躁痛苦的,快樂是短暫偶然的,所以,由此而構成的生命是無意義的,註定是悲劇性的。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同意蒙田的看法——“我們的思想是從屬於肉體的,儘管我們高傲地持相反的觀點。”但是叔本華還要進一步,他不滿足於顛覆理性的鬆散的例證,而是給我們內裡的那種他認為先於理性,強大得足以歪曲一切理性的計劃和判斷的力量,起了一個名字,叫作“生命意志”。

他曾經和一個女生有長達十年斷斷續續的戀愛,但是一直都沒有結婚。他認為談戀愛其實沒什麼好,但是人為什麼要談戀愛?因為有強大的生命意志,就是有一股力量要求你去繁衍,你必須得生孩子讓這個生命延續下去,這個東西才使得人們像傻子一樣地去談戀愛。

那麼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既不是溝通感情,也不是發洩性慾;既不是為了求知音,也不是求歡愉。愛情在生活中佔統治地位,因為它對締造下一代,對未來的人類的存續和特有的體制起決定性的作用。”

他不相信世上有真愛,覺得這東西沒有意思,都是你騙我、我騙你這樣的一個過程。是那個強大的生命意志使得每個人都在一代又一代重複地做著這樣的事情。但是,面對這麼一個悲劇的沒有意義的這麼一個人生,人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叔本華認為,

人們把生命都獻身於無意義的生存,但是我們要學會做一件事,就是把痛苦化為知識

在他的悲觀主義觀念裡,他著重於人類整體的命運多於自己的命運,因為他認為這樣的行為更像是一個知者,而不是一個受難者。他說:“我們在黑暗中掘地洞之餘,一定要努力化眼淚為知識。”雖然人生很悲慘、充滿痛苦並且沒有意義,但是我們要學會將這些悲慘的生活轉化為知識而保留下來。這就是叔本華給予我們“對悲傷的慰藉”。

6。苦難

中的慰藉

說到苦難,我們每個人都會與苦難相遇,與苦難作鬥爭。在哲學領域裡,有我最欣賞的一位的哲學家,他的一生可是多災多難,但是他卻

對生活充滿激情,殘弱的身體,爆發出驚人的能量。他猶如一道閃光,點燃了哲學領域裡許許多多輝光的成就。他的哲學沒有晦澀的術語和邏輯體系,而卻處處充滿智慧的能量。他就是“尼采”。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尼采在五歲時,他的父親因意外離世,讓這位天真的兒童蒙上了黑暗的陰影。六歲時,他的弟弟又腰折,在雙重的打擊下,讓他從小就失去了兒童時期該有的活潑激情,卻多了一份傷感的悲情。

或許是過早經歷人生的生死場景。十幾歲時尼采開始寫詩,詩的主題大多數關於生命,關於幸福。一個單薄的少年開始醞釀著自己的思想。在母親的撫養下,尼采長大成人。20歲他去了波恩大學學習,在那期間,尼采展現了個人的寫詩才華,於是得到了他人生的導師的賞識,因此他跟著導師轉去了萊比錫大學,從那時候開始他接觸了哲學,於是他從哲學領域裡開始摸索著,也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

尼采曾受叔本華的影響,一個偶然的機緣,尼采在舊書攤裡發現他的一本著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尼采當時就認定“這是一本讀了第一頁,就必定會讀完的書”,於是廢寢忘食、不眠不休、通宵達旦地讀,懷著熱情孜孜以求,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字,渴望從每一句話裡汲取營養。叔本華對世界的思索彷彿為尼采開了一扇門,尼采為眼前這輝煌的畫面深深震撼。

叔本華書裡濃郁的悲觀主義的基調與正感受到生命意義的茫然、富有詩人氣質的青年時代的尼采深深地契合。當時的尼采覺得叔本華書裡說的不只是叔本華自己的思想,也是與他從未蒙面的尼采本人的思想——尼采從叔本華那裡讀到了自己,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有人真正懂他,是他的知音,而在叔本華去世多年之後,尼采成為了他最虔誠的一名門徒。

叔本華恰逢在18、19世紀黑格爾哲學大行其道、整個歐洲哲學正走向理性的巔峰,人們對作為“天之驕子”“上帝寵兒”的人類抱有越來越深信不疑的樂觀期待的時候,在人們與日俱增的自信和熱情上毫不客氣地潑了一盆冷水。他對人生無意義的論述顯得不合時宜,卻又讓人難以否認。尼采仰慕他,因為他刺破了人類社會表面的繁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一直徘徊在尼采和很多人的心裡深處的對慾望的無奈和長久揮之不去的對人生意義深切的虛無感。

所以叔本華給出的解脫之道是什麼呢?

既然慾望是人生苦難的根源,那麼絕欲便可斷苦;而人世間是慾望根植的土壤,那麼逃世才能絕欲——於是他的救苦救難的邏輯如下:否定慾望、否定人生的意義——禁慾+避世——解脫。

叔本華的這一味所謂的“解藥”讓尼采恨得心癢癢,他看到的叔本華從一個對世界對人性兼具深刻感受力和冷眼旁觀的智者,變成了一個遇到困境不思進取、一味逃避的軟弱靈魂——這最終促成了尼采後半生哲學立場的驟變,從此他與叔本華分道揚鑣,並用自己的餘生去矯正和對抗這種叔本華式軟弱靈魂對人心的蠱惑力。

尼采反對叔本華,

不因為個人恩怨,只因“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叔本華認為:人生沒什麼意義,只是一片慾壑難填的苦海;只有絕欲避世,才能脫離苦海。

而尼采認為:人生或許本來無意義,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神有權利告訴你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但正因如此,

人生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將創造我自己人生的意義

我們不要絕欲,而要升級我們的慾望

——

把我們的慾望從一種對物質的追逐,轉為對生命的創造

——不要做物質的奴隸、上帝的奴隸、任何人或事物的奴隸,做自己的主人,創造你自己。因此就如他的名言所說:“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就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尼采認為苦難是鑄就我們輝煌人性的必不可少的素材,人這一生必定會與苦難相遇,而只有超越苦難才能讓精神變得更加強大。所以他說出那句流傳千年的名言:“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變得更加強大。”這就是他的核心論點。

對於苦難,他還說:“倘若我們一味地逃避那些本應經歷的痛苦、磨難,或是將其置之不理,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我們原本的生命力被削弱了。

倘若我們想提升能力,唯有經歷這些磨難。須知,通往旺盛生命力的道路常常位於苦難的盡頭。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磨難吧,就如同那些勇於向山巔攀登的人一樣。”

尼采拋棄了年少時的偶像“叔本華”,也拋棄了所有人的偶像“上帝”——這位千百年來人類強烈依賴的精神之父、人生導師——尼采不接受任何一位“導師”或一個“神”來規劃他的人生,告訴他生命怎樣度過才更有意義。他要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自己定義自己,自己創造自己的人生意義——

他不需要主宰者,因為他自我主宰,他是自己的主人,聽從於內在的靈魂。

六種哲學的慰藉幫我們度過人生中的難題

他自己主宰自己,而不為外物,外人,外神所主宰,自己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而不接受他者強加的意義,當你活成了你渴望成為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期待你成為的樣子,你才算真正活出了你的“自我”,你才成為了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一個“我”,獨一無二的一個“人”這就是尼采所說的“強力意志”,也是他唯一認可的“自由”。這也是他給予我們“對苦難的慰藉”。

寫到最後,我認為哲學不僅能讓人得到慰藉,而且它還是一道通向自我認識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