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菜單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中學有篇課文叫《范進中舉》,是從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節選的一段。讀書的時候,覺得范進既無能又可憐的窩囊廢,只不過後來碰到好運氣才僥倖中舉罷了。

他從二十歲開始應考,參加考試二十多次,一直考到了五十四歲才考中一個秀才。平生光會讀書考科舉,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裡搞得是窮困潦倒。大冬天參加考試的時候還穿著麻布直綴,凍得乞乞縮縮。

就連殺豬賣肉的丈人都非常看不起他,常年對他譏言冷語,極盡貶低之能事,多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什麼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尖嘴猴腮的癩蛤蟆。

哪怕是考中了秀才想接著考舉人,想同丈人商議借點盤費還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

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爺來!

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裡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經!

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到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風?”

簡直是窩囊到家了。等中了舉人,范進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確認是自己中了之後卻喜得發了瘋,可笑之極。

等長大了從學校畢了業,經歷了世事的艱難,有了些閱歷,再看范進中舉,發現范進不僅不可笑,反而可敬可佩,大部分人這輩子過得還不如他。

范進是個有才華的人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很多人認為范進窩囊主要是因為他遲遲考不中秀才舉人,到了五十多歲鬍子花白還是一個童生。

尤其是讀書那會,覺得憑藉自身的資質,穿越回古代考個秀才舉人不是輕輕鬆鬆的事?

長大後,才知道那種想法著實幼稚。

在明朝,很多天才十幾、二十幾歲就考中了秀才舉人,比如張居正十六歲就中舉,更誇張的還有楊廷和,年僅十三歲就中舉,打破了當時的紀錄。

而等范進中舉,都已經五十四歲了。在那個人均壽命較低的時代,算得上是高齡。

但是這只是相對而言,對比那些鳳毛麟角的天才來說,范進是差得遠,但是他能考中秀才舉人,就已經超過了無數普羅大眾了。

在明代,考中秀才、舉人的機率相當低,就連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有才華,有能力,一樣考不上舉人。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比如,醫學家李時珍,十四歲考中秀才,之後三次鄉試均落榜才放棄科舉投筆從醫;《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然而到了七十一歲還通不過鄉試。

更別說還有無數默默無聞的落第書生。

明朝科舉雖然考的是僵化的八股文,但八股文並不是一無是處,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寫道:

“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所以說,有才華的人未必能中舉,能中舉的人絕不是普通人。范進能中舉,說明他是有能力和才華的。事實上,在《儒林外史》第二回中,作者也明確說了范進很有才華。

這得提到一個人,叫周進。周進也是個屢試不第的落魄讀書人,為謀生活在村裡當了私塾先生,後面被辭退後又跟著妹丈到省城做生意。

誰知參觀了一下省城鄉試的貢院之後,周進卻發了瘋,暈倒了。眾人將他救醒之後卻滿地打滾,嚎啕大哭。幸好有幾個好心的商客可憐他,湊了二百兩銀子給周進捐了一個監生的資格進了考場。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進入考場的周進哪七篇文字做得是花團錦簇一般,果然高中了舉人,到京城會試又中了進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屬。過了三年,被欽點為廣東學道,專門負責科舉考試。

周進心想,自己在考場裡吃了那麼多的苦頭,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細細看過,不可屈了真才。

看了第一遍范進的試卷,生氣了:這樣的文字,都說的甚麼話!怪不得不進學。

再看第二遍:覺得有些意思。

又把范進的試卷拿來看第三遍,不覺嘆息: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第三遍之後,才曉得的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天地間之至文,評價可謂相當高。周進不僅慧眼識珠,把范進錄取為第一名,還勉勵范進的文字火候已到,此科一定發達。

事實也正如周進所說,范進進學之後,馬上就在鄉試中成功中舉,後面參加全國競爭的會試、殿試也是喜報連連,一舉得中。

所以周進評價范進有大才的話是沒有錯的,范進之所以直到五十四歲才中舉不是因為他沒有才學,而是運氣太差,總是遇到不識貨的考官,導致他一直考不上秀才。家裡又沒錢捐一個監生的名額,無法參加後續的鄉試、會試。

范進還有一股堅持不懈的勁

近來,很多人喜歡這句“

生如螻蟻,當有鴻鵠之志,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

來自我勉勵。

范進又何嘗不是如此?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中舉前的范進,身處社會的底層,住著一間草屋,草屋連門都沒有,只拿一廈披子擋著當個門面。因為家窮,長大了也沒人說媒,只能娶胡屠戶家裡長到三十多歲還嫁不出去的女兒為妻。

之前說了,范進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從小應該也是個機靈聰明的孩子,就像《武林外傳》的呂輕侯: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

家裡才會努力供他讀書,期望他博一個功名回來。一開始的范進,因為會念書,估計也是老師誇,親鄰愛的。但是隨著范進一次次參加考試卻把把名落孫山,漸漸地,范進成為了大家口中的反面教材:你看那個書呆子范進,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把家裡的錢敗光了不說,連個秀才都考不上。

雖然從書中,我們只看到一個胡屠戶罵他,但是完全可以推測,除了家裡的老妻老母,幾乎身邊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也許當初還只是背後議論,指指點點,到了後來則是明目張膽地瞧不起他,當著面酸他笑他。

就連他後來進學成了秀才,還有人傳他中相公時,也不是他的文章,還是宗師看他老,不過意舍與你的。

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這種滋味,很難熬。

所以,未中舉的范進不僅要忍受一次又一次落榜的打擊,還要長期忍受周邊人的冷言冷語,不僅要忍受物質上的窮困,還要遭受精神上的折磨。

為啥當范進中舉之後,鄰居向他報喜說他高中,范進卻絲毫不信,還以為是鄰居哄他。還不是因為范進落榜的多了,被取笑的多了,心裡早已變麻木了。

然而范進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雖然屢試屢敗,但他堅持屢敗屢試,從沒有放棄過努力和拼搏,就這樣苦熬,終於熬到中舉出人頭地。

中舉後,范進卻瘋了,讀書的時候覺得可笑,到了現在,我想如果我是范進,估計我也會瘋,說不定會瘋得比他還厲害。

很多人認為,范進中舉後發瘋,是因為中舉之後,有巨大的物質利益,可以改善貧窮的生活。但是我認為,范進瘋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種解脫。

對他自己來說,中舉是他二十多年來心中的執念和理想,為了這個目標,他經歷了太多太多,所吃的苦,所受的罪,在這成功的一刻他覺得都值了。

對旁人來說,范進中舉證明了自己,證明了自己不是個窩囊廢,從此不需要忍受任何人的歧視、白眼和斥罵。

人到中年,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大部分人實際都不如范進

中舉後,原本冷冷清清的家頓時變得熱熱鬧鬧,原本從不來串門的鄰居有的送來雞蛋,有的送來白酒,也有的背來幾鬥米,平時高攀不上的張鄉紳親自過來送銀子,認兄弟。原先一個個冷屁股瞬間變成了一張張笑臉,反面教材成了勵志人物。

更可笑的丈人胡屠戶,那嘴臉變得比變色龍還快,一口一個賢婿地叫著。

也許這個時候,范進才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樣吧,人活著,不就是有那麼一股子勁,為了爭口氣麼。

世界上有多少追夢人,失敗的次數多了,受打擊的次數多了,早就半途而廢,記不得曾經的夢想是什麼樣子了。

古語說得好,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讀書時,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覺得范進是個笑話,長大後,方悟世事艱難,感嘆這輩子恐怕連範也難以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