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菜單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文|慕亭衣

楚辭,也作“楚詞”,是一種由屈原採用楚國方言創作的新的詩歌體裁。

楚辭本為楚地的歌辭。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吸收其營養,創作出《離騷》等鉅製鴻篇,後人仿效,名篇繼出,成為一種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學作品,通稱楚辭。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和神話色彩。

《典籍裡的中國》第七期播出的是《楚辭》,節目主要突出了《楚辭》中的家國情懷和求索精神。而《楚辭》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後世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

那麼,《楚辭》中到底有哪些讓人一讀便停不下來的文學魅力呢?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01

文字的魅力

《楚辭》作為

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離騷》便是《楚辭》的代表作。“兮”是荊楚的方言,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楚歌,在秦末漢初十分流行。

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劉徹的《秋風辭》,也基本上每句都有“兮”字,在句式上模仿楚辭。

咱們來讀一讀《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頭兩句很明顯脫胎於宋玉《九辯》的開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接下來的兩句和《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幾乎遙相呼應。

在這秋風蕭瑟的時刻,重讀這首《秋風辭》,是不是又令我們回憶起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說到文字的魅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也許你可能會更加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

我們都讀過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慷慨激昂的措辭,便能讓人感受

天地的蒼茫無垠。

其實這首詩的遣詞造句化自《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還有《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是韓愈所作的一首詩,

詩的首聯中的“朝奏”“夕貶”化用了屈原《離騷》中的“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詩的頷聯和頸聯是暗示自己像屈原一樣盡忠報國,但是未遇明主。

所以詩的最後,他也要像屈原一樣,埋在江水邊。

不得不說,《離騷》等作品給予了很多文人雅士創作的靈感,同時它的鋪陳排比的藝術手法和人物對話的表現方式也是影響了漢賦的產生。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02

一字一句盡是超凡脫俗

《楚辭》中的

借天界、神靈、日月風雷、花鳥等,在閱讀時需要

花費大把腦細胞才能破解它們的含義。

比如這一段: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這裡羲和、望舒、飛廉、鸞皇、雷師等,全是神靈的名字。有人建議將屈原稱為“詩神”,與“詩仙”“詩聖”並列,聽起來很有道理,畢竟人家也是種仙草喝仙露的神仙人物:“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這裡值得一說的便是《天問》。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天問》是僅次於《離騷》的第二長篇。透過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體現了屈原對自然社會執行發展規律的探討,帶著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很令人深思。

這篇內容涉及廣泛,天地生成、日月星辰、世間珍奇、遠古神話、歷史興衰……包羅永珍,不僅是文學作品,還是很好的哲學素材。

屈原問了自己可能都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但是千年之後,有個叫柳宗元的人專門作《天對》來回答:

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

,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對曰:本始之茫,誕者傳焉。鴻靈幽紛,曷可言焉!曶黑晣眇,往來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氣存,而何為焉!

屈原問宇宙有沒有一個“終極之物”?萬事萬物的變化是怎麼回事?柳宗元闡發了自己的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觀。認為沒有什麼造物主,只有元氣是真實的存在,是整個宇宙的基礎。

不管寫《天問》的原因是什麼,總之,《天問》的發問,實際上是屈原所處年代的人們對大自然執行規律的一種探討。

那些縱觀歷史興衰的提問,表達著屈原對楚國命運的擔憂;對大自然的提問,則表現了他對宇宙的探索精神……《天問》以新奇的藝術手法傳達出

了精深

的內容,整篇氣勢磅礴,雄壯奇特。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03

屈原熱衷的香草美人

我們在讀《楚辭》時會發現,屈原以種植各種香草來表明自己的態度,以此來“修美”。比如“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

還會用秋蘭、蕙茞、杜若等香草來象徵自己潔身自好;用臭艾等惡草象徵奸佞小人;用跋山涉水求女來象徵對賢君的渴求,等等。

《離騷》還運用了浪漫想象思維。比如屈原為了展現自己的美好品行,寫自己用香花做衣裳,用香草做佩飾;清晨飲晨露,夜晚食落花。這當然也是一種象徵手法,並非真正用花做裳,草做佩飾,更不可能只喝露水、只吃落花。

不僅讓我們有種繪聲繪色的感覺,也形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以至於在後世的很多詩文中,都被廣泛地使用著。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最典型的是唐朝張九齡的組詩《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可以看到,屈原是向外求,為贏得“美人”的芳心而上下求索,因求而不得而鬱鬱寡歡;而張九齡轉為內求,自有“本心”,不求人知。自我欣賞即可,自我接納即可。

張九齡

以春蘭和秋桂的品質,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節操;以春蘭和秋桂不因無人採折而失去芬芳美質,來比喻自己志向堅貞、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懷。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04

《離騷》精神萬長

司馬遷《史記》認為,屈原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所以

才做

了《離騷》以抒發心中的心中的怨憤。

《離騷》兼有《國風》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亂的優點,因此太史公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離騷》內涵豐富,字字句句都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愫,

所謂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確實是衣被詞人,非一世也。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詩漫】中華好詩詞 詩經楚辭飛花令 經典3冊

檢視

《離騷》對後世的影響,是說不盡的。

對於深化當前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激發全民的愛黨愛國熱情、凝聚中國力量、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正如杜牧感嘆“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賈誼也“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然而,人各有志。

正是一往無前的孤憤之志,成就了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品格。

若是讀懂了《楚辭》,便讀懂了屈原

屈原說,在楚國既然已經實現不了美好的政治,那麼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寧可從古人於地下,也不能與那些齷齪的小人同存於混濁的世間!在這首長詩裡,詩人用情的態度之中包含著一種殉身無悔的執著感情,即所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他永遠是那個“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