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

菜單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

《稀缺》是一本由專業心理學家撰寫的心理學著作。吸引我的是副標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我想,這大概是一部“授人以漁”的書,心裡暗喜:科學脫貧就靠你啦!

但是,讀完後我發覺:這本書對於讀者的意義,遠勝於脫貧。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赤貧;忙碌不可怕,可怕的是終生步履匆匆;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零社交。

但是本書作者發現,以上的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各種形式的“稀缺”擁有一種魔力,將人束縛在原地,甚至拖入深淵,他稱之為

“稀缺”陷阱

而這些陷阱,我們卻常常隨意地走入,並毫不知覺......

“稀缺”使人變笨、變懶

生活中的各種稀缺,不僅僅給我們帶來糟糕的情緒體驗。

本書作者透過實驗告訴我們,稀缺還讓我們變傻、變笨、變懶,從而做出更糟糕的決策。

針對印度甘蔗農的“能力”實驗

甘蔗農一年只能獲得兩次收入,在收穫期前,蔗農是相對貧窮的;而在收穫期後,農民獲得收入,是一年中最富裕。

本書作者在收穫期前後進行了一場關於控制能力與認知能力的測試。

認知能力實驗:研究人員在收穫期前後進行了瑞文推理測試(智商測試),結果發現收穫後的甘蔗農比收穫前能多答對25%的問題。相當於IQ分數中9~10分,這意味著於:

貧窮能讓一個智力優秀的聰明人變為普通人,也能讓一個普通人變為智力缺陷者!

自我控制實驗:研究人員在收穫期前後進行一場簡單的注意力控制測驗(這是一個反應速度的實驗,考驗的是對注意力的控制),結果發現:蔗農處於貧窮時的響應速度比富裕狀態慢11%。

這意味著蔗農自我控制能力弱了10%

我們長期於各種稀缺周旋,卻很難想到,它還使我們變傻(iQ下降)、變懶(控制能力下降)。

這是為什麼呢?

大腦的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種消耗快恢復慢的資源,本書作者稱為“頻寬”。

頻寬充足往往能讓人做出正確決策,然而,“稀缺”卻將我們拉入一個“計算複雜”的世界,讓頻寬長期損耗,進而導致我們的能力表現受到抑制。

(關於“頻寬”,有明確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詳見本書)

在我當學生時,因為舊手機已經“行將就木”,連開啟微信都成問題了,所以我思來想去,取消了去重慶的旅遊計劃,準備換部手機。我僅有兩千塊錢,面臨著兩個選擇:(1)高效能的二手手機,(2)全新的中端機。

這是一個取捨,各有利弊。在當時,二手手機沒有售後,質量是個謎,使用時長靠“抽獎”。而中端機的效能差,使用體驗也差,卻勝在便宜有保障。

糾結之下我選了全新的中端機。但是問題又來了,我是選擇大儲存量而效能稍弱的上一代產品,還是儲量較小但是效能較好的新品呢?

費了一番心思後,我感嘆:如果我有更多的錢就好啦!

現在我回想起這段經歷時,發現“稀缺”竟然讓我花了這麼多心力在抉擇上。

在貧窮國家,一個貧窮家庭的家長又是如何對待每一個日常消費決定的呢?對於我們來說不假思索的購物,可能對於他或她來說,就是一場不小的“考試”呀。並且這些考試,在一個月內,可能要做無數次。

稀缺使我們陷入一個“計算量”龐大的世界,我們的“頻寬”日漸消磨。

這也是蔗農的在收穫前測試成績差的原因,他們不得不將頻寬“分配”給日常財務決策,不然他們將陷入債務危機,與此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在測試裡面所用的頻寬不足。

稀缺造成了我們的頻寬負擔!

在收入低下時降低我們的工作表現、在時間緊缺時降低我們處事的效率、讓我們在減肥時更難抵禦美食誘惑(即使你已經吃飽了)……

更可怕的是————我們卻不知情。

在公司中,領導將員工的表現不佳歸咎於天賦、受教育水平,卻不知工資低(金錢稀缺)才是罪魁,於是自然而然,可以用罰款來“提高員工效率”,這樣員工效率如何提高?

在學校裡,如果學生將自己學習成績變差歸咎於自己懶惰問題,忽略了孤獨(社交稀缺)帶來的能力下降,自然而然學生會將原本用於社交的時間用來學習,加劇“社交稀缺”,成績又如何提高?

想治病卻不知病根,想揮拳卻“痛打”友軍,我們不瞭解稀缺造成的“頻寬”負擔,於是,我們從“稀缺”走向更大的“稀缺”。

“稀缺”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變得短視!

在這世界上,我們不外乎關注兩類事情: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往往就是現在的“稀缺”,我們大腦會不由自主地關注,注意力不自覺地被俘獲,分配了過多”頻寬“,進而造成其他的事情分配的頻寬變少,甚至被完全忽略了!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大人失業,家裡的小孩成績更可能變差。

生活拮据的糖尿病患者群體,更容易不按時吃藥,最後釀成惡果!

大學生因生活費不足在網際網路上貸款,借了東牆補西牆,貸款成了天文數字,因此而自殺。

對於上述這些人來說,貧窮是擺在面前的問題,重要且緊急,形象且生動,幾乎吸引了大腦的全部注意力。至於孩子教育問題、未來的利息負擔、甚至生命健康,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是卻不是最緊急的,可以被耽擱忽略。

而背後的理論是:解決問題所需的“頻寬”是一種資源,如果我們把資源都集中於當前最緊急的“稀缺”上,那麼分配其他事情的“頻寬”就會減少、甚至是完全沒有。

孩子教育的問題,只有到孩子闖禍時才能發覺;病情的的加重,往往在身體不適時才有所感受;債務的膨脹,只有在還款到期日臨近才會緊張……

因為唯有那時,這些事情才由不緊急轉向緊急,大搖大擺地闖進我們的生活,被我們因稀缺而窄小的視野所捕獲。

但往往那個時候,災難已經釀就,損失亦不可挽回,想要彌補,往往非常力所能及。而

我們,就像趕赴一個又一個的救火隊員,或許我們可能感嘆自己救火技術的“高超”,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釀成火災後才匆匆趕來呢?

那是因為之前有另外一場“火災”——“稀缺”——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

如果可以,一次也不要踏入“稀缺”

讀完《稀缺》這本書,很可惜裡面沒有不為人知的“致富密碼”。

他的建議聽起來太“正經”了,像小時候班主任的苦口婆心:提前做好規劃、設定重要提醒、保持規律的生活!

但是倘若我們我們理解了稀缺。

就知道這些老生常談之後背後的道理:

提前規劃資源是我們避免浪費資源以致“稀缺”、設定提醒是預防我們因“頻寬負擔”導致記性不好(例如,吃藥這件重要的小事)、保持規律的生活可以讓我們減少頻寬浪費(今天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這些問題浪費了我們的頻寬,乾脆讓他規律起來)

一旦我們知道了“稀缺”的危害,我們就不會對這些老生常談的建議不以為然啦。

寫完這篇書評,我長舒了一口氣。

在過去,我習慣於輕易地踏入“稀缺”的領地,甚至認為稀缺是人生的常態。

喜歡超前消費,幾次將自己送入財務困境;喜歡工作拖延,最後生活要給“工作”讓路。我把自己送入了高壓力、高計算量的短視生活中,卻還反以為榮:

看!

我的救火技術多麼高超!

現在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