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菜單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交往是改善教師的人際關係,達到心理相容的媒介,是架設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上的橋樑。

交往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活動。人是有交往需要的,從個人來說,在交往中不僅認識了別人,而且也認識了自己,掌握了社會生活經驗,學習社會道德風尚、道德準則,接受社會精神文明遺產,獲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有的態度,認識社會,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的方式。

人在同別人的交往中可以豐富個人的智慧和情感,促進知識、經驗和意見的交換,以互相瞭解、增進情感、產生友誼,進一步結為知音、知己。研究教師的人際關係心理,旨在探索有關教師交往活動中的心理規律。要改善領導和教師間人際關係,學校的管理者必須掌握和遵循以下心理原則。

心理平衡的原則

自尊心人人皆有,這是心理平衡原則提出的心理根據。堅持這一原則,對於具有重榮譽,求貢獻,“蝕得起金錢,蝕不起面子”,又有好虛榮心理特點的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什麼是心理平衡?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什麼是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主要指一個人的認識達到主客觀統一,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友誼,互相體諒,維持互助合作的關係,從而使一個集體裡每個人都認識自己工作的意義,並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精神振奮,發揮所長,在“追求成就”中獲得滿足。而心理平衡的反面,是歧視、侮辱、壓制以及使人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隨之產生自卑、羞恥、絕望、埋怨、不滿等消極情緒。

所以,心理平衡原則是妥善處理幹群關係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的原則。由於人的主觀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學校領導和教師之間心理不平衡的現象是經常存在的。

例如,職務的變更,晉級加薪,各種代表和先進工作者名額的分配,評獎的辦法,課職務的安排,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處理,等等,都涉及心理平衡問題。顯然,人際間心理平衡是相對的,心理不平衡是絕對的。

學校領導者的任務,就在於洞察教師的心理變化,不斷做好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渡和維護工作,努力提高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心理平衡水平。

應當指出,心理平衡絕不能與平均主義劃等號。

當前,在一些學校中存在著只講照顧、遷就,不講原則、紀律,賞罰不明,是非不分的現象。

實際上,這是對心理平衡原則的無知和曲解。堅持心理平衡原則,決不是主張“一團和氣”。

我們說,人人都應受到尊重,這是因為任何平凡勞動都是革命事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可是,絲毫不意味著提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照顧情緒式的“平衡”。無數事實說明,如果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不但不能維持心理平衡,相反還會製造思想混亂,打擊先進,鼓勵落後,削弱對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威力,導致心理會有更大的不平衡。

如何維護心理平衡?

固然,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然而,心理平衡也決不是靠小恩小惠或物質刺激所能維持。

大多數老師對教育工作是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學校精神煥發,感到“青春常在”,總是自覺把生命的疲勞時間轉化為求知的愉快時光。

這種興趣,自然並非因為有什麼物質刺激。金錢物質雖然是重要的刺激因素,但是,教師希望滿足的不止於單純的物質需要。沒有物質刺激固然會使一部分人不滿,可是它絕非教師工作的真正動力。只有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認識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正確處理慾望與可能的關係,才是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思想基礎。學校領導的作用和修養,是調節自身與教職工心理平衡的有力“槓桿”。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一個學校領導與教職工的關係是否融洽,同志之間的心理能否保持平衡,決定於領導的智慧和修養,即:考慮周到,言語得當,行為公正。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時時當表率,處處嚴要求,即使生活小事上,也應有“讓人不為低,饒人不為痴”,“宰相肚裡好撐船”的胸懷和氣量。這樣,才有利於消除各種不必要的矛盾,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促進同志之間的團結,維持學校集體各個成員之間的心理平衡。

心理相容的原則

什麼是心理相容?

由於學校領導和教師各自的條件和情況不同,彼此認識不一致的現象是會經常發生的。即使學習同一個檔案,觀察同一種事情,也會因各人的知識、經驗、需要、動機與理解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在對教職工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就有一個如何處理“心理相容”的問題。而所謂心理相容,是說“心心相印”,有共同語言,彼此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援。

心理相容是一種社會心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真誠接近,是建立真摯友誼的心理基礎,是團體、集體成員特性最協調的結合,這種結合保證了共同事業的成功和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幹群之間心理相容或不相容對學校人際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心理相容能發揮情感的感染力、感召力。

它迸發出情感流,激起情感的共振、共鳴,象樂音的和音一樣,是那樣的和諧優美,情感侵透著人的心靈,因而容易形成集體感受(共同體中人們的情緒相同,稱為集體感受),即我們常說的“同感”。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能增強集體的內聚力、向心力。

使成員之間心理動機方向一致,使互相間觀點接近,信念一致,共同語言多,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互相感到滿意、愉悅、融洽,心情舒暢。

集體中能做到心理相容,則全體成員就能確認集體中先

進和榜樣的作用,從而效法先進和榜樣的言行,形成見先進就

趕,遇榜樣就學,奮發向上,不甘落後的風尚。

在工作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能,使事業取得更大的成就。挪威著名的學者、航海家多爾·海也爾達爾估計到這一心理現象,因而為他的“PA”號機帆船橫渡大西洋,十分細心挑選船員,除公務上的要求外,要求參加者都必須具備幽默感。這一品格使成員樂觀而有風趣地對待困難,在困難而危險的旅途中能風雨同舟、和衷共濟。蘇聯航天飛行的科學研究專案中,也有一項就是研究心理相容及其對工作相互關係的影響。

外國一些專業球隊,聘請了心理學家,研究成員之間的心理相容及臨場時相互關係的影響。

由此可見,心理相容在集體成員之間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著事業的成功與失敗。

所以,國外一些企業,挑選人時,非常注意人的心理素質,重視研究集體成員的結構,特別是成員和成員之間能否心理相容。

如何做到心理相容?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一個學校集體中各個成員在個性方面表現出的差異是較大的,分別在興趣、愛好、氣質、能力、性格等方面表現出來,又加之年齡、性別的差異,更加大個性方面的距離。作為一個領導,不能不考慮和利用這一複雜的心理因素,使其他因素和心理因素最佳結合,形成自覺的、和諧的、愉快的工作和生活氣氛。因此,如何做到心理相容呢?

首先,樹立集體成員革命的人生觀。

激發對革命事業的事業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以振興中華為已任,使領導和教師之間都能想在一起做在一起,對集體應完成的任務都有一個清晰的印象,使動機激化,目的明確。

其次,認識個性的可變性,積極塑造個性。

人在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個性,個性也影響著人的認識過程。教師總是敏感地注意著他在集體中的心理比重的,即使一個性格古怪倔強的教師,也要考慮和集體的關係,以取得和環境平衡,適應環境,誰也不願意被集體的大多數成員稱為不受歡迎的人。

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維持“心理平衡”與“心理相容”?

相反,個人是需要集體的友誼,在友誼的集體中個性的可變性是很大的。俗語說,“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冷漠的人也會變得熱情的,倔強的人也會變得溫順的。所以心理平衡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