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菜單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導言

天安門城樓完工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始建時,城臺開有五門,上部門樓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

飛簷正中間懸“承天之門”牌匾,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承天門門樓在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被火焚燬,至明成化年間(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組織復建。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承天門再度毀於戰爭。

清順治八年(1651年),依照明代建築風格復建承天門後,改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天安門佔地四千八百平方米,由城臺和城門兩部分構成,通高33.7米,1970年重新修繕後,高為34.7米。)城臺下邊為漢白玉須彌座。

上端為城臺主體,外砌山東臨清官窯燒造的城磚,城磚外批膩子,再塗以鮮紅色砂漿。城臺正中開有五個底鍋券(別名桃尖券)門扇,正中間的御路門扇最寬、最大,其他的門的尺寸自中間向兩邊下降。

城門面闊九間,淨寬五間,重簷歇山頂,頂部遮蓋淡黃色屋面瓦。正殿由60根紅漆立杆支撐,正殿鋪裝蘇州、江寧等地燒造的金銀器。

“九”這一資料在天安門中經常可以看到:如城門面闊九間;飛簷小獸9只;窗門共36扇,為四“九”,城臺券門每道門的門釘為81顆,為九“九”等;以喻日數。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天安門的作用主要用途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龍城的大門。明清時期凡遇我國盛典,如皇帝登基、冊封王后、冊封皇太子、命將出兵等,都必須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辦莊重的頒詔禮。

在授銜的時候,皇上帶領內閣大學士,手捧詔書至太和殿前屋簷下授予禮部高官。禮部高官先將詔書放到丹陛正中間的黃案上,施禮後再放置網盤內,捧出大清門放進龍亭。

鑾儀衛司將龍亭抬到城樓之上,奉詔官捧出詔書,由宣詔官宣讀,文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聽。

此後,奉詔官將詔書從天安門城樓上拿下,放入龍亭內,然後抬往禮部。禮部將詔書用黃紙抄寫若干份,分送各省市,施行天下之治。

清朝時期,選用木雕擺件金鳳口銜詔書,別名“金鳳頒詔”。

明清兩代,每到圜丘壇祭祀、方澤壇祭地、祈谷壇祈谷、先農壇耕耤田、犒賞三軍等,皇上和隨從人員都從天安門進出。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華表的作用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一座擁有久遠歷史時間及文化傳統的大城市,擁有成千上萬多的風景名勝。

其中,天安門是大家到北京必去的地區,在天安門前,

大家一定會看到2對漢白玉大柱子,很多人都很好奇,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實際上這兩組石柱稱之為華表,分別坐落於天安門前後,每根華表高9.57米,直徑有98公分之粗,重約20噸,每組華表間隔為96米。

它們由漢白玉雕塑而成,據傳這兩組漢白玉柱子是和天安門一起建造而成的,準確時間是明永樂年代,到現在早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時間了。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天安門城樓前後都有一對明成化年間(1465年)的漢白玉華表,每座華表高約10米,重約20噸。

華表由三一部分構成:

底端是緊緊圍繞有防護欄的八角形臺座;正中間柱身一般雕有蟠龍和朵雲,柱子橫插雲板;頂端承露盤上有一蹲獸,別名“望天吼”。

華表一般放置城堡、帝陵、壇廟前後,也立於橋底、渡頭、關津等處,起著清理和標示的功效。

華表始於“表木”,站在不一樣的地區,具備不一樣的功效和名字。

站在墓葬神道兩邊的稱之為“墓表”,站在交通幹道和驛站作為路牌使用的稱之為“路表”或“桓表”。

天安門前的石柱子,已經屹立500多年了,到底有什麼用途

在其中雕塑綺麗的便稱之為“華表”。也是有華表來源於誹謗木的叫法(誹謗木是古時候君主虛心納諫的含義)。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時候傳統式建築形式,歸屬於古代宮殿、帝陵等大中型房屋建築前邊做裝飾設計用的極大石柱,

流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舊稱桓表,

以一種望柱的方式發生,頗具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釋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氣場、風韻。

不知你留意過沒有,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面有一個蹲獸,朝向宮外;

傳說這蹲獸名字叫做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期待君王不必一天到晚呆在宮內休閒娛樂,期待他常常出來探望他的百姓,它的名稱叫“望帝出”。

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朝向宮內,名曰“望君歸”。

是期待皇上不必沉迷於野遊,儘快回到宮廷來處理朝政。

參考文獻:《故宮傳奇》

(宣告: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