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菜單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歷史的筆尖給孫臏著墨不多,以至於其名字不可知,生卒年不可考。但這位戰國時代的兵家智者,卻讓人印象深刻。讀孫臏的故事,總有一種蕩氣迴腸,且快意恩仇的傳奇感。

應該說這位兵家智者的孫臏,一生中似乎只犯過一次錯誤,而這次錯誤險些讓他喪命。這就是同門師兄弟龐涓在其背後射出的一次冷箭。龐涓曾熱邀孫臏下山,而心存抱負的孫臏,當時想必也是欣然而往的。誰會想到這是一場卑鄙的陷阱呢?同門的背叛和陷害,這種人性的醜陋,若不是親身經歷,換誰都很難置信的。這是作為兵家智者的孫臏,唯一犯的人性弱點的錯誤。代價就是:雖僥倖不死,但雙腿被廢,成為刑餘之人(這對一個欲從軍政的人來說,幾乎和死也沒啥差別了)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想必這一段日子是孫臏的至暗期。但孫臏畢竟是孫臏,作為兵家的高足。他很快就緩過神,進入了智者的生存模式。他裝瘋騙過了正志驕意滿的龐涓,隨齊使歸齊。若用困龍入海或猛虎歸林來形容此時情景,也不為過。歷史的天平,開始由龐涓傾向孫臏,也由魏國傾向齊國。好戲這才真正開場……

是奇才總會脫穎而出,特別是在淘汰制的亂世。彷彿有主角光環一般的孫臏,透過自家才識,很快就得到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一場出人意料的賽馬結果,讓齊威王和田忌,都認識到這腿殘之人的卓犖之處。孫臏終於盤坐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他在等著那位仇人龐涓的粉墨登場。此時孫臏恰如一位蟄伏的獵者,翹首以盼那頭惡獸的出現……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該來的總會來。不安分的魏國,不安分的龐涓,到處出擊。有時我在想,如魏國不是四處憑陵,估計孫臏很難有復仇的時機。畢竟齊國再強,也不會主動惹正勢入浮雲的魏國。然而,歷史有時也是無巧不成書的,總給主角般的歷史人物登上舞臺最中心,創造契機。魏國派龐涓去猛擊趙國,趙國又向齊國求救。估計孫臏等這天,應是無日無夜的。他應該能料知這一天的到來,但真到來了,還是難抑內心的波瀾。若沒有魏國的四處征伐和趙國的求救,他孫臏的才識,恐很難有用武之地。若沒有龐涓的好戰,恐也難有他孫臏報仇雪恥的機會。這一刻終究還是來了……

孫臏是一位兵家智者,但也是一位常人。但無論他如何是一位常人,孫臏都會站到兵家的高度俯瞰全盤局勢。齊要救趙,於公於私,他當然是支援的!但怎麼救,就不能夾雜過多個人的好惡了。戰爭的技巧永遠都是:怎麼致敵之命怎麼來。齊王欲拜孫臏為將救趙,孫臏力拒。除了刑餘之人這條明面上理由之外,還有一條他沒有說破的主因:孫臏要隱藏自己,以便於到時給龐涓致命一擊。設想龐涓知道田忌為齊軍主帥和孫臏為齊軍主帥時的心態,能一樣嗎?龐涓一生狂傲,若還有讓他忌憚些的人,估計就是孫臏了。孫臏此時就是要做,在暗處給龐涓致命一擊的利刃。田忌要徑直引兵到邯鄲救趙。平心而論,這種頂牛的辦法,勝負難料。而孫臏以勸架止鬥之法說之,不能硬碰硬,要批亢搗虛,使巧勁。應圍魏救趙,以逸待勞,半路截殺魏軍。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田忌果按孫臏的圍魏救趙之法,在桂陵大破從趙國邯鄲奔歸的魏軍。此戰讓田忌的名噪一時,也讓齊國中原崛起。在這盛名之下,此時應很少人會知道一個叫孫臏的幕後玩家。但這有什麼要緊的呢?嚢錐總有脫穎之時。此役,對孫臏來說,引為遺憾的是沒有虜殺龐涓吧!齊軍雖大勝魏軍,但多少還是讓他有些落寞的。

經過此役之敗,若魏國和龐涓能收斂鋒芒,估計孫臏還是難有機會再克仇敵。然而蟄伏十年後,魏國又不甘寂寞的征伐韓國。以魏國的強霸和龐涓的狂傲,估計對桂陵之敗,是不以為然的。他們總覺得這不過是被膽怯的齊人暗算了,非戰之罪。魏國君臣這十多年間,雖然忌憚孫臏,但還是想報仇雪恨的。或許孫臏在等待和龐涓再決雌雄,也是有些意冷了。魏國畢竟強悍,齊國君臣也不會輕觸其鋒。然而孫龐的故事,就有如經典的復仇的劇本一般,非得有個徹底的了斷才能收場。其實拋開彷彿劇本般走勢不談,齊和魏,孫臏和龐涓再決雌雄都是大機率的事件。以魏國的實力和龐涓的傲氣,怎會甘心飲吞前恥呢?歷史有時真得有個了斷,才能讓某些人、某些勢力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這個了斷的舞臺就是馬陵道。此次魏國攻打韓國,估計也是做好了齊國來救韓的準備的。魏國和龐涓也期待著復仇。這次救韓,齊威王開口問臣下就是:是早救,還是晚救?可見齊王的決心和自信。齊王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他一是有兵家孫臏的佐助,二是有上次桂陵之戰的勝績。在這次救韓的廟堂決策上,成侯鄒忌主張不救(這樣一個軍事外行的見解,顯然沒多大參考性)田忌主張早救。而孫臏主張晚救,其言:“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顯然孫臏說的這段話,是值得千古決策者們參考的。如何把握好救有利害關係的鄰人,真是一門微妙的學問。鄰人有患,若不救,恐其被吞併,最後殃及我之自身。若早救,人家雙方實力未損,就有代人受難之弊,反受制於人。晚救,可深結其親而晚承其弊,且得重利和尊名。這種深諳人性,且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決策,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國家之間無永遠的敵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由此我想到了上個世紀中葉,東北亞半島的那場國際戰爭。若用孫臏這段決策邏輯,來解讀當時的我國所做的抉擇,則一切雲霧自開。與其如今還爭論“救與不救”問題,不如討論當時應“早救或晚救”的問題,還略顯意義大些。正所謂:智者見事於未萌,而愚者暗於成事。可笑,至今有些人的目光,還不如兩千年前的古人孫臏。孫臏這套救鄰邏輯,即使今後,還是值得所有決策者借鑑的。“救鄰”是很微妙的事,處置不當,動則得咎事小,反受其害事大,不得不慎!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

無論是終結龐涓的性命,還是終結魏國的霸業,歷史都選擇了無所知名的馬陵道。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越王勾踐為了雪恥報仇,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孫臏為了這一天,估計也是枕戈待旦。這次還是用圍救之計,且加以減灶之法示弱,誘敵深入。也許是龐涓本性就驕橫,也有可能是復仇心切。其狂奔直追,恨不得與齊軍一決雌雄。此次,龐涓再入齊人之甕。不過這次的龐涓可沒有上次幸運了。在馬陵道等待他的,是齊軍萬弩之陣的伏擊。夜幕下,在一棵剖皮刻字的樹邊,龐涓心有不甘的自刎。為自己,也為魏國的霸業篇章,劃上了終止符。

敵國已破,大仇得報。世間從此留下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史頁裡也留下了兵家孫臏的佳話。這位一生的智者孫臏,只犯了一次錯,卻用了一生的心力來彌補。有時歷史是很值得玩味的。歷史巨人曾很眷顧魏國,將兩位不世出之才,幾乎同時賜予了魏國。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孫臏。而魏惠王對此二人既不殺也不用。最後這兩人,一個西入秦變法,一個東歸齊強兵。這兩人一東一西用力,最終讓魏國的雄圖霸業灰飛煙滅。這樣的歷史戲弄,可謂太殘酷了。有時所謂的國運,並不是那麼虛而又虛的玄學,說到底就是得民心和人才。一言概之:得民心者,可攻可守;得人才者,可王可霸。

【人生】一個兵家智者一生中只犯過一次錯誤,這次錯誤讓他險些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