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菜單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我老家有一個地方叫鳳凰山,很出名,並非因為是景區,而是因為那裡有一大片墓地。

大概三四年前,我爸媽曾去過一次鳳凰山,那天晚上我們打語音閒聊,我媽說“哎呀我們今天去鳳凰山看墓地,真是貴,我們有時間再去看看,合適的話就定了,等我們老了你也省心……”

那時候我和爸媽關係很彆扭,有時候聊得來,有時候能吵兩三個小時。

以及那時候我非常聽不得關於“生死”的事,尤其是我爸媽這種主動買墓地的行為。

所以我很惱火,雙方又是一

吵,直到幾個月後的春節才有所緩和。

但我現在越來越能理解他們了。

他們已過知天命之年,會越來越年邁,有些事終將面對,買墓地這種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對未來規劃。然而我那時候不懂,只覺得他們是在沒事找事做,現在想想,挺愧疚。

這件事是我看《三悅有了新工作》想起來的,我覺得這部劇早幾年播出,我早幾年看到就好了,它應該會改變一些我對人、生死、世界的看法。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主角叫趙三悅,第一集僅有五分鐘在描寫她的日常,但這五分鐘讓人似曾相識。

無所事事、每天吃泡麵外賣、到飯點了不吃飯窩在床上看綜藝、媽媽敲門催她吃飯,她回一句“你們先吃吧……”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趙三悅和媽媽蘇文靜的關係看起來沒有很親密。

蘇文靜

早年和丈夫離婚,她下意識將婚姻中的負面情緒平移在女兒身上。三悅小時候不懂得如何迴應,長大後開始和

蘇文靜

對著幹,所以一言不合就開吵是母女倆的常態。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母女倆吵得不可開交,三悅一氣之下要離開這個家,

蘇文靜更氣,指著三悅說:有本事你就別回來!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我覺得三悅和蘇文靜這種母女關係很寫實,我剛畢業那幾年和我媽

也是

動不動就吵,吵到我很多次去問我爸“她真的是我親媽嗎?”

現在我認為陷入僵局的母女關係,本質上是缺乏溝通,雙方又不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

就像三悅,她其實並不願意在家當廢柴,而是她當年畢業投簡歷,各方面成績都很好卻沒有轉正,得到的原因是——我們想招個男的,男的比女的能熬。

一下子,三悅對世界的熱情被潑了一盆冷水。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她想不明白世界怎麼是這樣,於是想找蘇文靜聊,蘇文靜的回答很“中國式父母”,上來就說“誰讓你腦子不好使,脾氣還差!”

然後母女倆的關係越來越僵,互不理解互不認同。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當然是兩個人都有問題。

三悅沒有

站在母親的角度換位思考,她不太明白母親離異後

的心情;

蘇文靜身為父母不懂得表達和溝通,她和很多中國家長一樣,心裡為子女好,嘴上就是不饒人。三悅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正是對抗大於接受的年紀,

於是母女倆的關係

進入到惡性迴圈中。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其實我挺理解三悅的,她有一個極其堅硬的外殼,看起來像刺蝟一樣,見人就扎,可是內心柔軟得要命。她需要一些事情對它進行刺激,推翻她現階段的心理構建,在重建過程中,她會得到治癒。

巧的是,三悅有了新工作——殯儀館化妝師。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三悅這份工作正是我們常說的“入殮師”,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去這裡上班,但我認為僅僅是口嗨,這份工作帶來的壓力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首先要戰勝內心壓力,要克服人類對於死亡的天生恐懼。以及很多往生者的遺體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遺容化妝師要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這種生理上的壓力很難快速克服。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其次要抵得住外界壓力,三悅的同事們曾說過很多生活例子,比如她們打車到殯儀館沒人敢送,半夜叫外賣沒人接單,身邊人知道她在殯儀館工作都恨不得拉開十米距離……

第三,這份工作並不代表輕鬆,因為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都會有人逝去,幹這份工作需要隨叫隨到、隨時待命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但是即便有種種壓力,三悅還是在殯儀館幹了下去,起初是為了掙錢養活自己,後來是因為這份工作能撫平內心、治癒自己。

這部劇講了很多個殯葬故事,乍一看蒙著黑色濾鏡,可我看了幾集覺得這些故事讓人感動後產生反思,反思之後產生能量。

三悅和男主角羅大淼(梁靖康)修手機的時候,眼睜睜看著那位修手機小哥暈倒,他們很快撥打120,以為這個小哥會得到醫治這件事會很快翻頁,結果三悅再次見到這個小哥是在殯儀館。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瞭解過後才知,小哥名叫沈浪,今年只有25歲,他不是本地人,17歲輟學後便進城打工,和父母一起供養還在上大學的妹妹。

劇中沒有關於沈浪的更多描述,但從細節可以看出他很瘦,應該平時捨不得吃好的;他的衣服也很老舊,應該捨不得給自己花錢。而他和父母省吃儉用,為的是讓妹妹能踏踏實實坐在大學校園裡。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沈浪去世後,身在外地的父母隔了一段時間才趕到,沈浪母親看到兒子安安靜靜躺在那裡,眼淚不停地掉。但這時沈浪母親說了一句讓三悅意外的話:你們這附近有沒有彈棉花的?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沈浪母親把一路緊緊拎著的大包拿上來,裡面不是洗漱用品而是今年新收的棉花。

原來沈浪一直想要一床小時候

過的軟和的棉花被,有可能是省吃儉用的他捨不得買厚點的衣服、貴點的制熱電器。

我看到這一點還在想,這也許是沈浪從小到大向父母提過的唯一要求。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沈浪母親把棉花放在沈浪手邊,再也忍不住悲傷,一遍遍重複“兒啊,你摸一下,舒服得很,你摸一下”。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為了沈浪和沈浪的母親,三悅跑遍了大街小巷,最終在一個小街道里發現了一家彈棉花店,她帶著沈浪父母將那一袋子新收的棉花彈成了一床軟和舒服的棉被。

師傅彈棉花的時候,沈浪父母一動不動看著。我覺得這一幕很感動也很難過,對於沈浪來說,他終於蓋上了那床被子,但卻是他最後一次蓋新彈得棉花被。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最終,沈浪蓋著父母為他新彈得被子走完了最後一程,沈浪母親對兒子講的最後一句話是:你把棉花被蓋好,你要是再冷了,你給媽託個夢啊。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我看完這個

故事,除了悲傷和難過,還有一些反思。我覺得“來得及”“趕得上”這種詞風險好大,因為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下意識認為一切都有來日,而是珍惜眼前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這部劇裡的故事我都很喜歡,因為它不刻意製造悲傷,它的本意,是讓我們懂得。

比如下面這個小故事。羅大淼想在某小區對面辦一個臨終關懷病房,小區居民各種反對,羅大淼發傳單搞宣傳,居民們就舉著橫幅抗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小區居民的意思很明白,你這臨終關懷病房一開,這不相當於把殯儀館開在小區對面嗎?

很多人無法接受,尤其是一個叫方健的男人。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別的小區居民也就是抗議一下,方健不一樣,只要是支援辦臨終關懷病房的人,他不是扎人家車胎就是給人家寄恐怖假蛇,各種辦法都用上了。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然而方健這個人很矛盾,因為他自己就是癌症病人,且情況並不樂觀,他是非常需要臨終關懷病房的群體。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故事也是在這裡產生反轉的。

有一天方健的老婆主動找到羅大淼,希望羅大淼能幫一幫方健,讓方健用更少痛苦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在羅大淼對方健進行臨終關懷治療的過程中,方健終於說出了他反對建臨終關懷病房的原因。

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他可以留給妻子和孩子的只有那一套房子,如果臨終關懷病房開在小區對面,那房子就會貶值,他只是想盡最後力量為妻子和孩子多鋪一點後路。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方健去世後,三悅為他進行遺體化妝修容。三悅說很多癌症病人因為飽受病痛折磨,最後會變得極其消瘦,為了讓逝者最後的樣子看起來沒有病容,通常會在逝者嘴裡塞一些填充物,將臉頰撐起來。

方健老婆看到臉頰鼓鼓的丈夫,一邊流淚一邊笑著說:“我老公怎麼變得跟土豆似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很喜歡這個畫面,它讓我覺得生死之事沒有那麼可怕,讓我懂得我們總有一天會面對,當我們面對的時候,要給自己和對方更可愛的那一面,因為生死不是結束,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三悅有了新工作》就是這樣,被很多個這樣的故事填滿。

有的人面對逝去的親人哭紅了雙眼,不忘拿出對他們有紀念意義的小物件說:用這個點綴靈堂吧。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有的人面對逝去的親人難掩哀傷,但會用對方熟悉的方式送對方最後一程。

一個小夥兒給父親倒了幾杯茶,那幾杯茶拼出來是一個“父”字,最後小夥兒說“走好,老頭兒!”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有的人面對逝去的親人,一時無法接受,更多的是懊悔。

一個姑娘在除夕下午還在和父親爭論春聯上印的是楷體還是隸書,誰知父親晚上就去世了,小姑娘撕下春聯慢慢走向垃圾桶,唸叨著:要知道人就這樣沒了,我肯定會讓著他們的。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因為看到了太多這樣的故事,三悅在不知不覺中改變。

她開始理智且平靜地去看待生死之事,她開始思考自己要如何度過這漫長又短暫的一生,她開始嘗試去和母親蘇文靜溝通,她開始懂得一些之前從未考慮或者是逃避的問題……

很明顯,母女倆的關係有在逐漸變好。

從一見面就吵,變成了見面能用相對平穩的語氣說兩句話;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講到這裡我忍不住多提一個細節,挺讓人動容的是蘇文靜嘴上不饒人,但當三悅被人罵的時候,她二話不說擋在三悅面前做解釋、鞠躬哈腰。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後來三悅在發了工資後,願意主動邀請蘇文靜吃飯。這也是母女關係逐漸緩和的體現。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而真正讓母女倆的關係更進一步的是

下面這個殯葬小故事。

一個女子的丈夫去世,去世原因是被小三搞死的。這是一個很不體面的死亡原因,但原配說,把我丈夫臉上的傷口遮住,我不可以讓我的孩子看到這些,我要給他們製造一個童話。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最終的葬禮儀式是這樣的,三悅藉助戲劇和投影技術,讓逝去的男子和孩子們有了最後的告別,兩個孩子會認為這只是一場舞臺劇,他們要在這場舞臺劇裡和爸爸說再見。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即便原配非常痛恨自己的丈夫,但她還是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面對生死。葬禮最後,現場放

煙花,孩子說:爸爸變成星星了。

我很佩服這個原配,她一直在力保體面,這個體面給的不是出軌的丈夫而是年幼的孩子,她沒有將負面情緒平移在孩子身上,而是和孩子一起翻過這一頁。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三悅因為這個故事被觸動到,她打給蘇文靜,二十多年來第一次說出了內心所想:如果你不把失去婚姻的痛苦怪罪在我頭上,或許我們的關係不會像後來這麼糟,為什麼做錯事情的是男人,到最後卻是兩個女人在互相傷害呢?

電話那頭的蘇文靜沉默了,這是她第一次真正的、不帶情緒地傾聽女兒的心聲。

對於這對母女來說,可能直到這一刻,她們才真正地開始認識和了解彼此。

想讓她火一點,被更多人看到

我最近一直在看這部劇,不快進的那種看,我覺得這部劇要輸出的絕不是簡單的難過和感動。

它會讓我覺得,其實大家的成長路線好像都差不多,在某個年齡段會和父母合不來、會看不順眼很多事、會和這個世界不斷對抗再對抗。但我們也會在不經意的時刻完成一次次成長蛻變,用更廣闊平穩的狀態重新看世界、看身邊的人和事、看自己。

就像三悅,她在一次次面對逝者的過程中慢慢懂得要珍惜當下的人和事、要以怎樣的狀態更好地面對生死、甚至開始思考她和媽媽的心結要如何慢慢解開……

而我們觀眾,透過三悅的新工作也得到了很多感慨,所以我說這部劇如果早幾年拍早幾年播就好了,我可能會更柔軟地對待親人、朋友和世界。

《三悅有了新工作》乍一看是一個讓人下意識遠離的題材,但走近它、瞭解它會有一種收穫更多的感覺。

那種收穫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實在樸素,它讓我們看到穩當地去面對死亡,感恩地面對生活。

在我們想和一切對抗的時候,它告訴我們——嘿,不如去抱一抱身邊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