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菜單

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卻成了環境的奴隸。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

這是最不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震撼。

也許,我們可以把愛默生的話做如下詮釋:“要儘可能由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及擁有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因素。年輕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會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儘量與自己所屬的圈子相同。

小孩喜歡與同年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上司或領導毫不質疑或提出任何反對——我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

但是,我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

大眾心理其實最脆弱,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也還不曾自己獨立自主思考過。自那以後,雖然也變得稍微懂得一點思考,但是所想的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

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只是在一個勁兒囫圇吞棗地吸收著書本上的內容,對於朋友們所說的話,也不斟酌是否正確,就一味地接受。

與其費盡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實意義的東西,倒不如順其自然來得省事,這就是很多人懶得思考的原因。由於那樣,當發現自己擁有判斷力時,已經被偏見誤導了。

雖然自己並未察覺,但是卻養成了錯誤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對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的感嘆。

所以,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及早開始。當然,人的判斷力不可能永遠正確,偶爾也有失誤的時候。不過,以失誤最少者為指標,則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就是不斷學習和與人交往。可是,也不能過於相信這兩者而囫圇吞棗。因為,這兩者終究只是上天賦予人的判斷力之補助。而良好的判斷力來自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並開始嘗試時,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變。與過去用別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覺誤當作真實的事物比起來,此時我們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顯得井然有序。

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對於頭腦裡冒出來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見。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思考事情的習慣是值得的。

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檢討,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麼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信念?就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吧。如果沒有偏見,就請你用自己的頭腦,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想想看是對或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然後再綜合各種意見,歸納出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你無法走出牢籠?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與他人生活得不一樣,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敢於進行嘗試的人卻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決定,多數都招致過朋友們的批評,他們全都出自善意的提醒。我所進行的一切非常危險,缺少成功的希望的事情,以及我的輕率程度是何等嚴重。我在取得律師的資格之後,為了進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辭去大企業的職位時,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們的企業都是當時所下決定的直接結果。”

堅持一項並不讓人支援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援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一個不願隨波逐流的人,在受到攻擊的時候仍然堅持信念到底,的確需要極大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