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菜單

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很多人人生的尷尬時刻就是自己會遇見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可能對方是人生贏家,而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此時名字就是一個擺脫不了的魔咒。但如果和你同名同姓的人惡性犯罪引起民憤,那麼因為同名同姓的你會有什麼遭遇?

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日本懸疑作家下村敦史《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這本小說從標題看就是探討同名同姓的人因為和殺人犯同名帶來的一連串蝴蝶效應。

但小說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淺層,彷彿如一顆洋蔥,越剖開越辛辣越感覺後怕。未成年的大山正紀用殘忍的手段殺害了幼女,卻因為年齡與法律不能公開姓名和長相,但媒體還是進一步通報了殺人者的名字,從而讓全國的大山正紀們的人生髮生了鉅變,很多人偏離了他們原本設計好的玫瑰人生。

1、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五歲的小女孩無辜慘死,殺人者一定有罪。但這如同一顆石子所帶來的社會風暴正在被無限醞釀擴張。媒體為了收視率自然不遺餘力挖掘殺人者的名字與原生家庭,而因為名字的被公開,那些同名同姓的人呢,他們的名字也是如小說中一位父親說的帶著美好的祝願起的。“為什麼是我呀?”輿論風暴開始席捲每一個人,被懷疑是兇手的家庭、同名的人,他們被冠以惡名,名字成為了一種原罪。

足球小將失去了去名牌大學踢球進入職業球隊的希望;便利店工作人員無奈辭去工作,可能連最開始對同事的那一點點愛戀也被抹除了,而他一開始也是希望司法機關公佈罪犯的個人資訊的。找工作、上學、包括戀情友情都會遇到無窮的阻礙,甚至會被歧視,那冷冷探究的目光,背後的竊竊私語都讓他們不堪重負。更何況,還有無所不在的網路,被煽動起來的普羅大眾,網路時代的人肉技術,本來是娛樂大眾的利器,同時,它也成為一種殺人工具。

這些網路暴力在書中就像一柄柄利劍,時不時刺向這些同名同姓者,殺人於無形之中。

這就是現在網路社會的一個現狀,很多人躲在鍵盤背後充當俠客,其實就是一種獵奇的看客心理與所謂的虛偽道德,這種不可名狀的惡意讓人們以最廉價的方式可以佔領一個道德制高點,對別人任意評論,口誅筆伐,早就脫離了真相或者你看到的根本就不是真相。

多年以後,大山正紀刑滿釋放,受害者父親憤而刺殺,這又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已經在苦難中磨礪多年的大山正紀們又一次掉進輿論的漩渦,他們組織了一個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試圖動用大家的力量來為自己洗脫汙名。而這過程何為正確的方法,還是有人採用極端的方式,比如為兇手安排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作為誘餌等。這種洗白方式越來越離譜,終有一日,沒有人是無辜的。

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2、多層詭計下的懸疑設定

下村敦史的《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作為江戶川亂步獎得主作品,不愧其盛名。作者設計詭計可謂登峰造極。一件兇殺案牽連出10多個同名同姓的大山正紀,作者按照他們不同的人生軌跡進行描述,如果能夠細緻閱讀,或者邊讀邊做筆記,不同的大山正紀性格特點都非常鮮明。喜歡蘿莉和朋友絕交在網上被噴銷號的大山正紀、找工作一直不如意被老闆壓榨的大山正紀、在學校裡喜歡畫畫被霸凌的大山正紀,他居然在學校還有一個各方面優秀的大山正紀。這麼多各種職業年齡包括性別在內的大山正紀聚集在一起,混成一個謎團,讓人明明知道兇手就在其中,卻難以琢磨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罪犯。

另外就是案中案的設定,真正的兇手混在協會之中伺機作案。兇手的一再反轉也時刻考驗讀者的閱讀。如果沒有看完跟隨下村敦史的敘述,也就是掉進了兇手所謂的自我設定中,被他牽著鼻子走。比如書中出現了一個初中生大山正紀,他在學校被霸凌,這段描述帶有雙重敘述。愛畫少女的少年被男生、女生霸凌,他拿出小刀的時候並不是想要報復,而是展示自己手腕上的傷痕,那是每一次痛苦得不到紓解的印記。過去與現在霸凌的重合,讓人感受到悲劇並沒有結束。如果不改變現狀,一切還會是殺戮與罪惡的輪迴。

而兇手的犯罪動機令人匪夷所思,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所以犯罪可以輕判甚至可以無罪釋放的想法,也是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的走向。比如電影《記得我》《告白》等都在關注這個問題。

《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背後想要述說的社會問題與未成年問題有很多值得深思,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敬重的,沒有人有權利去剝奪一個無辜人的生命。同樣也沒有人有資格去隨意評判別人的生活,判定生死。

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被扭曲的人生,不是僅僅因為同名同姓

同名同姓受害者協會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