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菜單

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我總愛一個人縮坐在窄狹的小廚房中,唱唱歌,編編自演的對口故事,唱累說足,小手將泡菜壇蓋一掀,長長的豇豆就提溜起來了,咬咬嚼嚼品品咽咽,再來一片蘿蔔,有時蘿蔔不過癮,便一口小黃瓜配半口子姜。

這是作者愛亞在《人間孤獨,卻有溫度》裡面的一篇文章,裡面描寫了她關於母親的回憶。在她的回憶裡,母親就像那泡菜罈子,就能代表她的思念。還有母親每年必做的黴豆腐,也是讓人不能忘卻的味道。

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這本書是一本合集,由余秋雨、白先勇、蔣勳等名作家的作品組成。這也是一本回憶錄,寫滿了他們關於過去美好事情的回憶,這些回憶讓他們即使在孤獨中,也能體會到溫暖。

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關於頭腦中的那些回憶也在腦海中一點點清晰起來。

奶奶的手藝

文章開頭我摘抄了一段愛亞描寫她偷吃泡菜的情景,讓我忍不住吞嚥了一下,想起了奶奶的幾個泡菜罈子。

四川人家家都會做泡菜,手藝都不差。不論炒什麼菜,從罈子裡面撈一點泡菜,更是美味了不少。

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奶奶做的泡菜更是好吃,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玩意。

夏天的豇豆,子姜,洗乾淨晾乾然後放入罈子,兩天後從罈子裡夾出來,配上一碗白粥,那就是人間美味,滿足。

每次炒鴨肉、魚等等,也會從罈子裡面抓一把泡姜、泡椒,切碎一起炒,這些東西簡直是下飯神器。

小時候,奶奶的泡菜罈子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聽說要抓泡菜我主動拿上碗筷就衝到了罈子旁邊,因為我可以挑選自己喜歡吃的菜。

長大後,我試著自己做了一次泡菜,按照奶奶教的方法,但是再也泡不出那味了,我想只為那雙手不再了,味道也不再了,那個泡菜的味道就讓它在回憶吧。

奶奶的節日

饅頭蒸好,開啟籠蓋的一刻,母親特別緊張,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頑皮的我們安靜下來,彷彿知道這一刻寄託著她的感謝、懷念,她對幸福圓滿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祝福。

這是蔣勳寫的關於過年的回憶,小時候過年總是充滿了喜氣,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特別重視,除了能穿新衣服,最高興的莫過於能從長輩那裡討到壓歲錢,不管多少,都代表了一種祝福與希望。

翻開童年的記憶,奶奶不管什麼節日都非常重視,比如說這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她會提前準備好插在門上的艾葉和菖蒲,還會在水缸裡面放一塊菖蒲的根,用雄黃酒繞著屋外撒一圈,剩下的會用手點在我們的額頭上,再讓我們抿一小口。雖然小孩都不會喝酒,但是都會遵從奶奶的意思用嘴唇輕輕地粘一下。

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自從奶奶病後,再也沒人撒雄黃酒了,門縫上的艾葉和菖蒲也是彷彿意思一下,已經沒有了那時的氣氛。

現在想來,因為重視傳統節日的那個人不在了,不管過什麼節日,都沒有了以前的意味。

還記得以前過年,鄉下有種習俗,會送“灶神菩薩”,迎接“灶神菩薩”,這種儀式是祈求把每餐飯煮好。奶奶在這兩天會把廚房打掃得乾乾淨淨,換上乾淨的衣服,在灶頭擺上祭品,非常虔誠的祈求。

我那時對這個不是很關心,最關心的是儀式過後的那碗白瓷糕,祭祀完後就可以吃了。

現在自己能買了,卻再也出不吃那個味道了。

那些回憶,是孤獨時最好的陪伴

在看《末代皇帝》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場面:老年的溥儀買了一張參加皇宮的門票,走到大殿的時候,他在座椅的某個角落掏出了一個養蛐蛐的籠子。

不僅感慨萬千。

那人、那事、那回憶:讓我們在孤獨的人世間,活得更有溫度

但是我同時也想到,雖然他現在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他一生都帶著皇家的記憶,那些回憶在他的腦子裡,任誰也不能奪去。

這便是回憶最大的好處,能讓身處孤獨的人感受到曾經的溫暖。

就像白先勇寫到王國祥,人已不再,但是他曾經種的樹還在院子裡,睹物思人,看見樹便看見了曾經相處的日子。

現代人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是被某種無可奈何的力量推著往前走,很多東西早已忘卻,記憶模糊,逐漸失去了當初有的某種儀式感和樂趣。

但是有些刻印在腦海中的記憶,雖然會被塵封起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會突然出現在腦海,成為慰藉孤獨的那點星光。

在讀這本《人間孤獨,卻有溫度》的時候,看著大家用文字記錄著那些美好的瞬間,塵封的記憶隨之而來,我想這便是記錄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