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散文:斷親那些事

菜單

散文:斷親那些事

散文:斷親那些事

人們在什麼都缺的時候,最重情誼。匱乏的物質狀態使得大家不得不抱團取暖,誰家有難事你幫一把我扶一下,糊弄糊弄便趟過了難關。間中或夾雜著勾心鬥角,也僅限於“吃喝”二字,兜裡的塊兒八毛地看得比命還重,任誰都奪不出來,哪家皆如此,吵吵鬧鬧見怪不怪,反倒是從另一方面厚重了情誼。

情誼這東西,不怕吵鬧怕冷淡。尤其在農村,天天見面天天吵不是事,要是真有一天兩家人不說話了,那事就大了,就算沒殺父之仇也得有奪妻之恨,無法化解。

農村是鬆散的宗族社會,人們以血緣確定彼此的關係,以往來是否頻繁劃分親疏遠近,以金錢權利來確定親族內地位的高低。你若是蹲在村口和鄉人聊天,他們說得最多的是兩種人:一種是道聽途說的“能耐”之人,此類人物早已淡化了和族親之間的關係,甚至多年不曾往來,可鄉人們談起他們總會在不經意間展露出與有榮焉的姿態,彷彿只要自己找到他們,人家就會賣個面子一樣;另一種人是倒了黴的能耐之人,似乎他們的倒黴早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原因是他們不給親友面子。正是如此心態,使得人們之間的情誼漸行漸遠。

所謂斷親,意即了斷親緣,或疏離至陌生狀態,或老死不相往來。這種事自古有之,多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導致,現在愈演愈烈,無非利益二字。

斷親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斷與被斷之間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相差無幾。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但凡能有讓人利用的價值,別說本已有之的親友關係,怕是無甚相干的人也要攀附一下。

散文:斷親那些事

這些年,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農民們進城人數多了,見識廣了,心裡沒人了,彼此間的心也就寒了。老家一親友,90年代進城打工,歷盡心酸。在同村人的幫扶下,在城裡親友的支援下,終於挺過難關,有所發展,前些年修成正果,很是發了一筆小財。哪曾料到,此人發家之後,並無吃水不忘挖井的覺悟,老家有人來看病、辦事,想要找他幫忙,你不幫也就算了,大家也不是沒個理解,可你冷言冷語甚至惡語相向,就令人莫名其妙。久而久之,此人在親友圈和同鄉圈再無人提起,人們刻意地避免說起他人受辱往事。當然,此人並沒有如電視劇和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有什麼惡報,只是事業再無法做大,如今老邁,鄉情重現,回村竟然找不到一個落腳喝茶的地方,城裡找不到一個聊天喝酒之人,不能說悽慘,多少有點淒涼。

自己作出來的事情情有可原,有些斷親則是自然而然,與鄉人的“禮數”有關。鄉人重禮,禮貌和禮物,甚至到了固執的地步,尤其一些長輩,完全以“禮”視人,俗稱挑理,使得許多小輩心寒意冷,從此形同陌路。

我的一位朋友,性格敦厚善良,過去無論是對親戚還是朋友那真是沒話說的。可他並非“別人家”的孩子,工作生活中皆是芸芸眾生中極不起眼的一個。他有一位親戚進城打工,多年來和他家走動得頗為頻繁,朋友父母是普通工人,家裡有一點好吃的、實惠的都要給這位親戚家留下一份。朋友高中之後,親戚家有什麼體力活跑腿的事,只要喊他幫忙,無不欣然前往。

散文:斷親那些事

時移世易,這位親戚的兒子用功努力,善於鑽營,加上有些機緣,當了某單位的頭頭。按理說,即便我的朋友沾不上什麼光,也不至於兩家老死不相往來。但親友間的惡意往往出人意料。剛開始,親戚有了地位,我的朋友依然同過去一樣,逢年過節的去親戚家送些禮物,不能說他沒有任何心思,那樣就純屬瞎說,可惜他的心思在一次次被該親戚打擊後不復存在,後來索性不再登門,省的去了被人說“沒出息,沒眼力,沒……”。朋友深有感觸:“明明是親戚,就因為我拿不出等價交換利益,以往的親情蕩然無存,連基本的體面都不剩下半分。”

至於平常人家,親友間因為各種嘮叨埋怨,導致不往來的,更是不知凡幾。

人們常常感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淡漠,且把之歸為城市化的必然。實際上,造成“斷親”現象的,是大家躁動的內心和快節奏講究效率的生活。已經把急功近利當成習慣的人,怎麼會在意細水長流的相處,又怎會懷念在鄉間無拘無束的日子?

或許,我們都錯了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風舞鷹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