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菜單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你曾感到孤獨嗎?

孤獨將我們從人群中拉扯出來,像是突然有一個罩子,把你和其他人隔開,距離遠到你甚至可以忽略他們就在你身邊的事實。

無法交流,無法溝通的心緒堆積在心裡慢慢發酵,孕育成為一個人孤獨的基調。

其實,很多心理疾患,本質上都是孤獨引發的: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社交恐懼、強迫性思維等等。

但是,孤獨並不可怕,每個人都要孤獨地來,又要孤獨

地去。正如董卿說的一樣:“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孤獨,看似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是一種自我的修行。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我們不一定非要面向世界,才能展現自信

這一天,修哥的樂隊來了一位貝斯手,但這位貝斯手好像有些害羞。

跟人見面永遠不打招呼,表情尷尬得要命;開會、聚會的時候,只會龜縮在角落,一點名就臉紅,回答總是結結巴巴的;

甚至在一次對修哥非常重要的演出上,如果演出順利,就可以拿到業界前輩演出的暖場門票,但這位貝斯手竟然全程都背對著觀眾,導致這場演出凶多吉少。

修哥氣憤地找她瞭解情況,才發現她原來有“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叫作社交焦慮障礙,屬於一種焦慮疾病。主要是面對社交場合或與不熟悉的社群相處時,容易感到不自在,進而引發一些與緊張有關的生理症狀,例如頭暈、腹痛,甚至恐慌。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社恐人士的日常心理活動

說到“社恐”,大家應該不陌生。有調查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

在豆瓣以“社恐”為關鍵詞的小組人數累計超過17萬人,在微博“社恐”相關的話題都有過億的閱讀和上萬的討論。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現實生活中,不少有“社恐”的人會強迫自己去社交,其實這樣做只會加深“社恐”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想要緩解“社恐”焦慮的最簡單地辦法就是順其自然,不要苛求自己,如果自己不想社交,就不要勉強。

修哥在諮詢心理醫生該如何處理貝斯手的情況時,得到的回答就是“不用處理”。

貝斯手雖然背對著觀眾,但是她卻能順利地彈完整場,不出現“社恐”反應。因為這是她最舒服的狀態,同時也沒有妨礙其他人,沒有造成任何困擾,所以就沒有改變的必要。

對存在社交焦慮的人來說,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跟焦慮共處的方式,那就沒有必要著急改變,維持現狀就可以了。

3個星期後,修哥順利地拿到暖場門票,那天晚上,沒人在意主唱極度扭曲的聲線,大家只注意到那個充滿律動的背影,彷彿在享受一場雨似的。

“你可能會把每個人的目光,都當成射向自己的箭,但它們其實只是一場雨,它並沒有那麼強的殺傷力,而且還很公平,因為每個人都會被淋溼。”

在那一刻,害羞的貝斯手證明了一件事:

我們不一定非要面向世界,才能展現自信。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真正懂你的,一個就不嫌少

五月是一個長髮輕熟女,雙子座,29歲,公館大學法文系畢業,在東區某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助理。

五月的長相、學歷、事業等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但是她依舊為交不到朋友而煩惱,準確的說是沒有找到真正懂她的朋友。

五月是這麼總結自己的,“我真的沒朋友,平時一個人吃午餐就算了,連姐妹都圍攻我……找不到一個人陪我逛街,連妹妹都只會吐槽我……我唯一的朋友居然是我男朋友。”

對於交朋友這件事情,可以說是世界難題。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交朋友是一個非常科學的過程,它主要講究的是人際吸引。

有個學者叫艾略特(ElliotAronson)提出了一個“酬賞理論”(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意思是隻要能讓對方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的酬賞,就能拿下這段友誼。酬賞物包括物質、讚美、知識或關心等。

講白了,就是站在“你能端出什麼菜來滿足對方”的角度,來詮釋人際關係的運作。但不管你給出什麼酬賞,也要符合下列四項條件中的其中一項才行。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解釋一下,相近度指的是‘距離遠近’,也就是說想交朋友,建議從周邊的群體下手。因為距離太遠,你們的生活沒有交集,你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相似度,指“價值觀的交集”,比如像豆瓣上的各種小組,這些因為有共同的興趣而串聯在一起,給予彼此對應的酬賞,大多是知識與情緒支援。

互補需求,強調的是個人強項能否契合對方的需求。互補需求的原則,多半適合用在男女關係上。

外表吸引,顏值本身就是一種社交資產,顏值高的人通常能比較吸引別人的注意。

從理論上講,我們交到新朋友的來源通常都離不開上述四點。但是五月在嘗試了上述四項條件後,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符合互補需求,那就是她男朋友。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其實,五月是幸運的,至少她還有她男朋友懂她。

在日益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有一個真正懂你的人,就應該知足了。

畢竟我們也只有一顆心,只要它能被善待,是被一個人全心照顧,或是被一群人輪流照顧,又有什麼分別?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勉強自己,強行擠進自己不喜歡的圈子裡,勉強地維持著,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友誼,還有可能把自己帶進無盡的痛苦中。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找不到一個真正懂你的人,那就學會跟自己相處吧。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學會獨處,才是自在的極致表現

外科重症監護病房(ICU)護理師小馬今年25歲,她從小就不喜歡被勉強,她第一次明顯感到孤獨,是在她辭職回鄉後,她心裡唯一認定的好朋友漸漸不聯絡了。

有一次,小馬想約她們吃飯都被以各種藉口拒絕了;但小馬卻在網上看到了她們和別人的聚餐合照,時間點就跟她原本約的時間差不多。

小馬說,“我完全不懂,如果不想跟我出去,就直接跟我說沒空,給我個痛快也好。已讀不回的資訊,其實就是一種凌遲。”

在那段時間裡,小馬錶現地非常頹廢,她以為自己得了“分裂型人格障礙症”。

這是一種心理學疾病,有這種心理疾病的人希望斷絕與世間的一切聯絡,他們不享受親密關係,對讚美或責難也無感。

可是心理醫生告訴她,她得不是“分裂型人格障礙症”,因為從小馬的行為表現來看,她還是渴望與人聯結,儘管人數不多,同時看重熟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很容易對一段感情產生誤判,我們以為跟某人關係非常要好,其實人家只是把我們當成普通的朋友,而我們之所以會過分在乎,是因為自己嚴重缺乏人際關係導致的。

如果我們無法勉強自己去結交更多的朋友,那就學會跟自己獨處。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獨處,總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為寂寞,我們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像上面提到的小馬,雖然她沒有什麼朋友,但她確是一個很會獨處的人。她早上看書,下午輪流去做空中瑜伽跟游泳,晚上一般都追劇和上網,假日也會陪爸媽騎腳踏車。

這些都是小馬喜歡做的事情,而她之所以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是因為她一直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擔心自己看起來很孤單。

所以,想告訴大家的是,

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不要忘記,你還能跟自己相處。

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認真投入進去,達到忘我的狀態,去感受那份真正的自在。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要學會獨處,才能真正的成長與成熟。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如今的生活節奏忙碌而飛快,再回不到歌曲《從前慢》所唱的那種狀態。

人們不得不把身心賣給工作和壓力,情緒上積壓著,內心越來越沉悶,往往就導致現在的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

如果不及時察覺並排解掉負面情緒,症狀就會容易不斷加重,有的甚至走向自殺的道路。

但是,很多人在面對心理疾病的過程,往往是採用冷處理的方式,放任其瘋狂發展,直到出現極端的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現階段的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看法還是比較狹隘的,認為得了心理疾病就是“異類”;另一個是目前國內專業的心理醫生非常稀缺。

這兩個原因讓很多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出現心理問題時,變得孤獨和無助,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向外界求救,只能慢慢讓自己陷入心理問題的漩渦。

基於這種情況,如果心理疾病患者們能學會一些科學的自助、自救的方法,對他們來說,會不會要好一點呢?

前段時間,無意間看到了一本書《推開心理診室的門》,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在心理諮詢中遇見的故事,上面所提到的三個故事就出自這本書。

以這些故事為背景,將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科普給讀者,同時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心理自助查詢書,對照書中的實際案例,找到解決自己心理情緒的辦法,希望對你用!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董卿:有些路,你終歸要一個人走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