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菜單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入行後才深切體會到什麼叫“生命不息,成長不止”。

所以,相伴的同仁都有一個相同的強迫症般的職業病,會定期不定期地階段性地梳理一下自己:“

這些年的心理成長,你收穫的到底是什麼?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01

太隱秘的個人化情結探索不太適合在這裡示眾裸奔,分享一點有些趣味性的體會吧,以佐證心理諮詢對我是有那麼一點用的。

當然,對於已有了心理諮詢師身份才去做心理諮詢的人而言,業內共用的稱謂是個人體驗或曰自我成長。

體會之一:我與一切毛絨絨東西的恩怨情仇原來緣於一個被選擇性遺忘了的恐懼畫面。

在沒有學心理學之前,或者說在沒有做個人體驗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懼怕一切毛絨絨的東西是屬於天生的。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這裡說毛絨絨的東西,不僅包括那些活蹦亂跳的長著各色皮毛的小動物們,還包括一切小朋友們愛不釋手的所有毛絨絨的動物玩偶。

意識到自己對這些或有生命或沒生命的小動物很恐懼始於小學二、三年級時去同學家玩。

他們家那天從親戚家接回來一個新成員,是一隻一身雪白的剛出生不久的小貓咪,它有一雙亮晶晶的琥珀色珍珠一樣的圓眼睛。

現在回憶那隻小貓的樣子,我還是覺得它是漂亮到不可方物的。

可是當同學特別友好地不由分說把這個毛絨絨的小生靈放到我的懷裡想讓我一起分享她的興奮時,我的反應直接把她的媽媽從廚房嚇出來了。

我當時不知從哪裡發出一聲淒厲的尖叫,渾身顫抖著眼淚直接噴湧而出,現在想想當時應該是臉色慘白了。

同學的媽媽安撫了我好一陣,一直說沒想到我這麼膽小。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是的,小時候的我很靦腆,很膽小,好像是周圍人公認的,只是膽小到連一隻剛出生不久的沒有任何攻擊性的小貓都害怕,是同學感覺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的。

不過,更讓她很痛心的是,那隻小貓到她們家後,不知道是水土不服還是思念貓媽媽過度,沒幾天就夭折了。

她是很難過了一場的,可能因為其生命太短暫吧,這隻倏忽而至又倏忽而逝的小貓並沒影響到我們的友誼。

除此之外,再無什麼深刻記憶。

因為我的童年,屬於大人們養人都費力的時代,那個時候完全沒有養寵物一說。

偶爾有誰家養了一條狗,也是純粹是用來看門當警衛的,任何人都知道其職責所在,便會自覺得對其敬而遠之。

況且它是一年四季都被拴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從他們家門口經過,也只是聽到它在他們的院子裡狂叫。

當然,

當時我還沒有意識到其中細微的怪異,那就是我對這些龐然大物的動物們反倒不恐懼

因為偶爾跟隨父親下田玩,我是非常敬佩又親切地撫摸過那些在語文課本里被描繪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老黃牛的。

一度,我們在作文裡還把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形容成一頭頭老黃牛,讚頌他們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

02

對這些毛絨絨的小東西們再有恐懼印象,已是做了媽媽,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

人類天性使然,所有嬰幼兒在特定的階段,可能都會喜歡那些憨態可掬的毛絨絨的玩具吧?

用心理學專業術語形容,就是孩子依附上它們所體會到的溫暖感類似於在媽媽子宮裡的感受。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現在去有小孩子的家裡看看,誰家嬰兒房裡沒有一籮筐可愛又溫暖的毛絨絨群體呢?

可想而知,當時的我有多難受,雖然那時的我尚不知道“

替代性安全子宮

”的理論,但我很清楚不能因為自己的膽小而剝奪孩子的童趣,這應該勉強算是母愛之偉大吧?

所以,在兩個孩子一眼不眨盯著那些生動到像活生生的小熊,小狗而挪不動雙腳時,我也故作淡定地告訴店員:“把這個給我包了吧?”

雖然說出來實在太丟人了,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告訴孩子:“媽媽害怕這個,你不能讓它碰到媽媽。”

不說還好,一說,孩子反會把這個當成有趣的遊戲來嚇媽媽。

天知道我發自內心的躲避驚叫是怎樣更加戲劇化地增加了遊戲的真實性,讓孩子們更是樂不可支地停不下來。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非常深刻的記憶是,給他們清洗這些玩具時,我會閉著眼睛把它們放到洗衣機的最下面,上面再蓋上衣服,其嚴重後果是經常給衣服上沾了一層很難清理下的各色毛毛。

晾曬時,我會特別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他們自己去晾自己的玩具,再自己收回來。

好在,我生的是兩個男孩,他們很快就開始舞槍弄棒了,喜歡上了一切軍事裝備,那些毛絨絨可愛的玩偶們很快成為他們不屑一顧的女孩子們的獨寵。

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解脫,所以,我的噩夢只短暫地存在了一個不算太長的時段。

只是當他們在童年少年時代各種哀求地想要在家裡養一隻小貓小狗時,我以各種理由搪塞推諉,當然也開了很多空頭支票,萬不得已時,我一本正經告訴他們:“媽媽害怕。”

他們壓根是不能信的。

我也覺得無法讓人相信,一度我自認為我的心智一定有先天發育缺陷

03

直到學了心理學,在一次個人體驗的現場。

我記得當時體驗的核心主題是,

體驗恐懼情緒如何在身體裡蔓延

我跟隨帶領老師的引導語,在意象中從所在房間一點點下到了地下室,找到一個神秘的箱子,再找到它的鑰匙,在鑰匙插入鎖孔的瞬間,就是魔術師經典的賣關子的時刻:“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而就在我的箱子蓋開啟的一瞬間,

一隻頭耷拉在一側的血淋淋的大公雞赫然而立,距離近到我清楚地看到了它眼神裡的哀怨和恐懼

我一下子

呼吸急促,冷汗直冒,全身顫抖

這時我還能聽到引導者溫和的話語:“

……

不錯,我看到有些同學已進入情景了,請關注呼吸,體會這樣的恐懼感帶給你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

……

從意象狀態下出來後,學員兩兩一組互相分享感受時,我給同組的組員講述了一個好像是前世發生的驚梀故事。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一段完全被遺忘的幼年經歷在那次的個人體驗中清晰地浮出水面

應該是學齡前,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那個時候弟弟還未出生,他小我八歲,所以那個時候我應該還沒有上學,是五、六歲或者六、七歲的年齡。

我小時候是非常迎合大人們的需求,走的是標準的乖巧懂事路線,所以當時六歲左右的我已是很有表現欲地在幫助媽媽做家務了。

記憶中,在我小時候的農村,每家每戶吃的雞蛋都是自己家養的雞下的,不同在於有的家養的雞多,有的家養的少些。

反正一到傍晚,各家各戶的孩子就在村子裡到處轉悠招呼自己家的雞回家了。

每個家庭主婦去雞場買剛出殼的小雞時,完全靠經驗和運氣看能碰到幾隻母雞。

不知道是不是媽媽看走了眼,那一年,等媽媽抓的一群小雞能分辨出性別時,十來只雞裡就出現六、七隻公雞,佔了一多半。

媽媽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豪情滿懷:“養到過年,全殺了吃肉,也省得買豬肉了。”

可能那個時候的豬們完全沒有人工製造的飼料可吃,所以長成的豬肉太貨真價實了,油膩到好多小孩不喜歡吃豬肉,我就是其中之一。

媽媽就決定留著這幾隻公雞過年時殺了吃雞肉。

殺雞那天,空氣中已是一派過年氣象了,爸爸當時是被公派在外的,媽媽請了鄰居的叔叔來幫忙殺雞。

我是搬個小板凳一眼不眨全程看完那個叔叔如何利索地用一把鋒利的老式剃頭刀,一刀一個結果了那幾只公雞脆弱的生命的。

所以,所謂我是一個膽小的孩子,也不完全屬實。

當然,其中一定摻雜著很多馬上就要過年穿新衣服的興奮。

那個叔叔給雞們行完刑,就騎上腳踏車去集市上給他們家採購年貨去了。

媽媽把一隻只死去的雞拎起來放入一個大鐵盆,灶堂裡已燒好一鍋熱水,用開水一燙,把雞毛拔掉就可以下鍋煮肉了。

就在這個時候,

我和媽媽都發現有一隻雞還活著,一直在鐵盆裡撲騰

媽媽拿起剃頭刀比劃了一下,應該是沒有膽量補上一刀。

媽媽告訴我:“把它壓到最下面,用開水燙一下,就燙死它了。”

因為反正是都要用開水燙了才好拔毛的。

我依言行事,把那隻可憐的還有生命體徵的雞壓在它同伴的屍體下,去灶間端了一盆開水。

倒下去的瞬間,人世間最恐怖的一幕發生了。

那隻雞被開水一刺激,一個撲稜,一下子從同伴的屍體下竄出來,又火箭般竄上了幾米高的牆頭

然後,

一掙扎一抽搐,又一頭從牆上栽下來,氣絕而亡

我應該就是在它衝出大鐵盆的那個瞬間,扔了手裡的小水盆,軟綿綿倒下去的。

後來,應該是被媽媽抱回到屋子裡,放在了床上,蓋上了被子。

再匆匆叫來奶奶,再用紅綢子包了鄰居家活著的大公雞去村外繞了一圈,把嚇掉的靈魂再給我叫回到身體裡的。

那個春節我的新衣服是什麼樣子的?我有沒有吃那些雞肉?完全沒有任何記憶了。

心理諮詢師實錄:童年那隻血淋淋的公雞,成了我一生的夢魘

只知道,長大後的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任何宴席上,只要上桌的是完整的一隻雞或鴨,不管是紅燒還是清蒸,我都無法去它們身上動筷子,但把它們切成塊碼在盤子裡,我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生活中每個人,誰沒有一些無傷大雅的怪癖呢?所以我從沒有深究過,當然,也無從深究。

直到在若干年後學了心理學,在做個人成長的現場,那隻慘烈而亡的公雞來找我“索命”時,“我為什麼不能碰觸所有毛絨絨東西”的迷底才揭開。

雖然,一直以來,我覺得不能碰就儘可能不碰吧,又不會少塊肉,所以,這個莫名其妙的特定恐懼也並沒有太影響個人生活。

但是,當知道其中緣由後,內心還是清明瞭不少。

特別是

當我在意象狀態下,很認真地把那隻雞當作一個生命去交流,去跟它和解後,再眼看著它幻化成一道光慢慢淡出我的視線時,我心理上因它而揹負的十字架自然脫落

現在,我雖然很難象多數人一樣擁那些小寵物入懷,和它們親密無間無縫隙地親熱,但近距離看著它們,也有了對它們由衷的“真可愛”的讚歎,不再有害怕到全身發抖的狀況。

這是個人心理成長帶給我意外的收穫。

(未完待續)

心教育公眾號,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