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菜單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咱們家窮,這個我們買不起”

“你上學的錢的,都是我和你爸的棺材本”

“多大人了,也不知道節儉一點,淨買些沒用的”

這些話,經常會出現在許多家庭中,很多父母想以窮來調動男孩的鬥志。

但只有經歷過貧窮的人才知道,“窮”字背後是一個人對生活不能掌控的無奈。

父母教導孩子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本身沒有錯,但如果用力過猛,刻意哭窮,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讓“窮”這個字,像如影隨形的詛咒般,跟隨孩子一生。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刻意窮養孩子,孩子真的會變窮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刻意窮養是種怎麼樣的體驗?

底下的回答讓人看了特別難過。

“想要的卻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樂,慢慢淪落到,一花錢就愧疚難受。”

“我覺得我不是親生的,錢才是。”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需求很正常,但如果父母刻意壓制,孩子的需求長期不被滿足,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被愛。

窮養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窮養而滋生的匱乏感以及衍生出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配,不斷否定自己。

這種匱乏感就像父母在孩子潛意識裡種下的木馬程式,會漸漸內化為他們的內在執行模式,影響他們未來人生的決定和走向。

看過一個心理諮詢師分享的案例:

一個家境不錯的小夥子,從小被灌輸掙錢不容易、要節約、要艱苦簡樸的觀念。想要買點什麼東西,父母總會以“浪費”為理由拒絕。

被拒絕多次之後,他不再提要求了,從此一心撲在學習上,最終考上了名牌大學。

畢業後找工作,他和另一名普通學校畢業的學生爭一個職位,結果被錄取的是那個普通大學的畢業生。

他很不理解,便去問面試官。

面試官表示,他太不自信了,明明擁有金牌學歷,提得工資卻比另一位低許多,那個崗位需要一個對自己有百分百自信的人,所以覺得他不符合。

物質上的匱乏感讓他變得很自卑,他只想找一份滿足溫飽的工作。

在他心裡,那些高薪輕鬆的工作,必定是屬於那些比他還優秀出色的人,像他這樣的人,不配擁有。

窮養沒什麼大不了,匱乏感才會有後果。

貧窮最恐怖的,是讓孩子變得自卑、自戀、敏感,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即便看起來樣樣優秀,其實只是帶著“窮”烙印長大的“低慾望”孩子。

那個被窮養長大的孩子,最後真的被養窮了。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刻意窮養孩子,一“窮”窮幾代

小區裡有個8歲的小男孩,家裡條件不錯,他的父母卻一直崇尚“窮養”的理念。

平日裡,孩子的零花錢不會超過一塊錢,但小男孩又處在愛吃的年紀。

每次在路上,只有別人手裡拿著吃的,他就會目不轉睛地盯著,甚至會直接跑過去翻看袋子,問是不是有好吃的。

如果有的話,毫不客氣就伸手去拿。

遇到脾氣好的人,可能會一笑置之,但是如果大人心情不好,直接就會給個白眼。

上次來我家,我媽給他吃了一個糖蔥薄餅,他激動地說從來吃過這麼好吃的餅,來了一早上就把我家的瓜果點心清空了,走的時候還往兜裡裝了一把瓜子。

男孩的父母視若無睹,事後還偷偷和別人說自己家孩子機靈。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現在的我,依舊在為這個男孩的未來擔憂。

俞洪敏說過:斤斤計較、愛佔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我們很難在一個庸俗的家庭裡面發現一個孩子有著高雅和清純。

父母刻意窮養,是對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任。

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腦的“頻寬”,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腦發展能力,影響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更可怕的是,這種貧窮的思維與眼光,會一代接著一代,執著地傳承下去,金錢成了家庭成員情緒和行為的主導者。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有過特別震撼的一幕。

住破房子,吃炸醬麵的趙德漢,背地裡貪了兩億三千多萬元,他把錢壘成一堵牆,堆成一張床,塞滿了冰箱。

他說: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貪了一屋子的錢,竟然一分錢也沒敢花。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稀缺心態

”,意思是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窮的觀念已經深入到趙德漢的骨髓,給他的思想和格局加上了一把鎖。

他能看見的只有錢,把自己活成了金錢的奴隸,最終賠上了自己的前途。

貧窮的思維就像一種遺產,如沒有摒棄,無論我們的孩子願不願意繼承,它都會被記在孩子人生的戶頭上。

教育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品格和價值觀的修煉更重要。

刻意窮養,讓孩子容易產生匱乏感和自卑感,反過來一味富養,又會讓孩子產生過度的優越感和負累感。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

富而節制,窮而不貧

家境貧困的,不必總買十塊錢以內的低價劣質產品,給孩子一個機會,去商場體驗一下自己挑選的過程,

在經濟能力範圍之內帶孩子吃一頓好的,可以讓孩子的心胸更加開闊。

家庭富裕的,也不用刻意壓抑孩子的需求,有空時帶孩子體驗一下農貿市場的市井之氣,也不失為收縮物慾的絕妙之計。

教育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重點在於價值觀以及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其想著怎麼透過窮養“激勵”孩子,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1. 讓孩子體驗努力就能獲得的成就感

六一兒童節,一名13歲的男孩,為了買禮物跟著爺爺去收廢品了。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男孩的家庭並不富裕,爺爺便給了他靠勞動換禮物的建議。

來回搬運廢品很累,但男孩卻很自豪,他覺得自己能掙錢買禮物,很厲害。

能掙錢,一點也不覺得丟面子”,“勞動最光榮

一趟下來,賣到了22塊錢,男孩很興奮,直言超出了自己的預期,還表示會再接再厲。

孩子想買貴的東西時,不必一味打擊,斤斤計較,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去爭取、去贏得。

透過自己的付出獲得想要的東西,他就會理解,只要我足夠努力,就配得上好東西。

2. 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

與其透過刻意窮養壓迫孩子,不如教會孩子學會判斷和選擇:這件東西我一定要買嗎?付出這個代價買這件東西值得嗎?

很多被窮養的孩子價值觀是扭曲的,他們缺失判斷能力。

一直以來,都有孩子為了買大牌手機不惜冒險網貸,為了充值遊戲把家裡的積蓄全部花光最後付出慘重的代價的新聞。

一味壓榨孩子的物質需求,並不會讓孩子真的變得節儉,反而會激起他們消費的慾望,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及時的消費教育和金錢教育,才能讓他發自內心的控制自己。

被正確引導消費觀和金錢觀的孩子,不用你窮養,他也會懂得拿捏尺寸,不卑不亢。不用你富養,他們也會自我滿足,開心愉悅。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3.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品質和豐盈的內心

印度電影《起跑線》,主角希亞姆貧窮卻擁有許多閃光點。

他會主動幫助新來的鄰居,手把手教他們怎麼更好生活。為了幫助貧窮的鄰居籌集學費,他冒著生命危險去“碰瓷”來獲得賠償金。

他的兒子沒有抽到上名校的名額,他難過得痛哭。

但面對兒子,他卻很堅定地告訴他:

你是最幸運的孩子,學校的錄取與否並不能決定你是否幸運,是學校的運氣太差,你是最幸運的。

別再窮養男孩了,不然會毀掉三代人

儘管身處貧民窟,希亞姆也一直致力於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他那股勇敢、正直、善良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也傳遞到了孩子身上,為他照亮未來的路。

相比於抑制孩子的物質需求,來自父母內在世界的精神養育更加彌足珍貴。

父母必須意識到,教育這件事和是貧是富沒有關係。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為了讓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負擔,只是希望他在未來能夠自食其力,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充足的愛,不需要刻意“窮養或富養”,孩子一樣能愉快成長,成年後也可以足夠自信和勇氣。

無論如何,請不要讓窮成為孩子的壓力,讓窮酸成為孩子一生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