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菜單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導言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是英國作家理查德·羅珀(Richard Roper)的處女作,完稿一年之內就被翻譯成19種語言,在20多個國家出版,頗受讀者喜愛。

《人物週刊》曾評價說:“《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講述了一個孤獨又悲傷的人小心翼翼地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提起孤獨,每個人似乎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單身?被孤立?不被愛?……這些似乎都能讓人產生孤獨感。

相比而言,安德魯的孤獨則更加根深蒂固,這與他的原生家庭和生活遭遇息息相關。

在生活中,他多次呼喊:“藍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獨地站著。”

不過,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掙扎之後,他被溫暖療愈,打開了心結,將孤獨從牢籠裡驅逐出去,走向了終於幸福。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在整本小說裡,除了安德魯接觸到的一個又一個孤獨終老的案例,文中還刻畫了他的姐姐薩利、安德魯在現實生活中及虛擬網路上的朋友的溫暖故事。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將自己囚禁的人,只能獨自孤獨

安德魯42歲了,他常常厭惡自己,因為他不知該如何愛別人。一直以來,他很少與人交流,人多的場合他連說話都不自在。

安德魯是英國議會殯儀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常常與死人打交道,主要工作就是對那些孤獨終老的死者進行住所清查登記,整理他們無人認領的遺產檔案。

說白了,他的工作就是為孤獨終老的可憐人收屍,並且透過他們生前的蛛絲馬跡,儘可能地找到能夠支付葬禮的遺產以及參加葬禮的親友。也只有與死人在一起的時候,安德魯才會感到些許放鬆。

在那些孤獨終老人的葬禮上,除了牧師以外,常常再無人參加。而這些可憐人的棺材,也是埋在被多次挖掘開的公共區域,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孤獨地排列在地下。

很多時候,安德魯也會在工作職責之外參加他們的葬禮,為這些孤家寡人們送上最後一程。

其實,他自己心裡也很清楚,與其說他在憐憫別人,不如說,他也是在用另一種形式在憐憫著自己。

因為,他也是肉眼可見的孤獨終老者。

他三歲時父親意外去世,母親崩潰,從此安德魯便生活在姐姐薩利的打罵和捉弄裡。從小缺少溫情和愛的環境,讓他格外脆弱和敏感。

大學畢業後,本該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可他的未婚妻卻意外離世,自此,他便徹底將自己禁錮在了那棟舊公寓裡,靠著一套音響,一瓶啤酒,一整套軌道玩具,一臺電腦孤獨地生活著。

年復一年,日如一日,他拒絕來自外界的一切,固執地將自己囚禁在了牢籠裡。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薩利每每打電話來關心安德魯,都被冷淡地拒絕了;安德魯身邊的同事們也常常關心著他的家人,領導也總是費心於團隊建設,可他卻用excel表格編織了一整套謊言敷衍著他們。

在很多必要的場合,他都是在小心翼翼地強顏歡笑,歡笑過後,依舊恢復一個人的孤獨。安德魯從內到外,自始至終都對別人的關心充滿了排斥,他不想,也融不進周圍的人群。

他將所有人都遮蔽到了籠子之外的地方,自己在牢籠裡獨自安撫心中傷痕。越來越多的時候,他還是會害怕自己和那些人一樣孤獨終老。

可他哪裡知道,他其實並不孤獨。薩利一直愛著他,他工作的團隊裡,也不乏溫暖和關心。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在一首詩裡曾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人能獨善其身。”

生命是個不同的個體,但人是屬於社會的個體,安德魯慢慢地因為孤獨而感到窒息。

直到有一天,他的新同事佩姬,像一大口氧氣一樣地湧進了他的生活。

兩人一起闖入一個個孤獨終老者的房子,搜尋死者的生前故事,探討人生的意義。漸漸地,安德魯感受到了陽光和溫暖,他開始思考,並下定決心勇敢地去面對生活,再好好活一次。

正如他所說:“我總覺得我會孤獨終老,又總覺得有一個人正穿過人群朝我走來。”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時間把我們變成了大人,卻沒有讓我們變成好的家人

安德魯的父親早逝後,母親便陷入崩潰,從此再也沒管過姐弟倆。那時,安德魯才三歲,姐姐薩利也只有八歲。

薩利對父親有很深的感情,她一直隨身保留著父親遺留的剃鬚刷。在父親死後,她幾乎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悲痛中,以至於她總是尋找機會去尋找可以欺凌的同學。

當然,安德魯也沒逃過來自姐姐的捉弄和欺凌,姐弟倆的嫌隙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但多年後,安德魯回首往事,才意識到這些只是薩利的一種防禦機制——透過先發制人去打擊潛在的惡霸,同時也為自己的悲痛找到宣洩口,也從小將自己包裹在堅強裡。

在從小沒有愛,或者沒有足夠的愛的原生家庭裡,薩利慢慢長大成了問題青年。她極其渴望親情,可又不知道如何跟人保持親密關係。

從小到大,薩利表達感情的方式只會用毆打,她和第一任男友之間的感情,也是從二人的打架開始的。兩個人一邊相互毆打,一邊激吻。

這種性格的人,被心理學家定義為邊緣性人格障礙:

主要表現為情緒的不穩定,他們陰晴不定,情緒情感總是走極端,他在把你理想化和貶低你之間遊移,所以從愛你愛到死,到恨你恨到死,經常是一瞬間的事情。

他們不知道因為什麼就生氣了,而且氣得發瘋,當他們發怒的時候,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會採取極端行為,或者對你侮辱謾罵,什麼話最狠,最傷你,他們會說什麼;或者他們有控制不住撞牆、毀物、打人的衝動。

在薩利被男友斯派克拋棄時,安德魯本能地給了姐姐一個擁抱,可她卻因為安德魯沒有聽清她的話而暴怒,忍不住狠狠地毆打了弟弟。

從安德魯上了大學之後的二十年裡,姐弟倆的感情便慢慢地淡漠了。雖然薩利每三個月會給弟弟打個電話,但兩個人除了無法泯滅的血緣關係之外,再也無話可說。

姐弟倆都極其渴望親情,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

安德魯曾經為了換取姐姐的關愛,不惜想要透過施展魔法來改變薩利的心意。而姐姐為了換取安德魯的原諒,臨終前都在試圖給安德魯打電話,可已經習慣孤獨的弟弟,早已關上了心門。

而安德魯的內心有多封閉,就有多渴望姐姐的溫暖。他到42歲才明白,自己之所以執著於喜歡著關於火車的收藏,也只是因為小時候姐姐送給過他一個搶來的火車玩具。

最後,姐姐孤獨地離世了。她至死都沒有得到弟弟的“諒解”,在死後將兩萬英鎊的存款悉數留給了弟弟。

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就能解決的嫌隙,可兩個人非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感情鴻溝越來越大,到後來卻再也無法越逾了。

整篇故事裡,薩利和安德魯姐弟的故事最讓人心疼。

窮盡一生都在尋求安德魯諒解的薩利,卻到死也沒能和弟弟和解。姐姐誤會弟弟,一直不想原諒她;而弟弟也一直以為姐姐並不喜歡他。

之前,臺灣有一部走心的廣告短片,叫《長不大的弟弟》。講述了一對姐弟從小到大的日常生活,那個小時候調皮任性,長大後冷漠叛逆的弟弟,其實在心裡一直很感激姐姐對他所做的一切。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這部短片告訴我們,緣分讓我們成為親人,時間把我們變成了大人,卻沒有讓我們變成好的家人。

也許,我們真應該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當彼此最好的家人。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只要你開啟心門,生活中處處都有溫暖

安德魯的新同事佩姬,熱情善良,漸漸的讓他感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溫暖。

佩姬和安德魯一樣,是個在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

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跟別人私奔了。其實,就算父親在家的時候,也幾乎沒關心過她,總是在責備她和她的媽媽,像極了現在“詐屍式”育兒的爸爸。

可就算如此,佩姬依然沒有放棄過對父親的希望。她一直想象著,父親只是暫時在大海里迷路了而已,而不是跟那個姑娘在四條街外鬼混。

不難看出,佩姬是一個樂觀、積極,且充滿正能量的姑娘。她的眼界和心態,跟安德魯明顯不一樣。

可能正是這種樂觀的態度,為安德魯的生活注入了氧氣,給他牢籠一樣的生活帶去了些許光彩。

在同事佩姬的邀請下,安德魯第一次參加了酒吧競猜這種社交。雖然在社交過程中,他依然小心翼翼地,生怕別人闖入他的私密空間。

儘管第一次的社交他還有些不習慣,但好在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再後來,在同事聚餐後,佩姬向他敞開的心扉吐露出婚姻生活的糟心事,讓他感覺這個世界上不止他自己有這麼多煩惱。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甚至感覺到別人向他開啟心門那一瞬間的溫暖。

在那一刻起,生命之光才慢慢地向他透了過來。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他慢慢地習慣在網際網路上對陌生人敞開心扉,也能和不認識的網友吐槽心事。後來,他在戰戰兢兢中請求網友幫忙時,網友們都慷慨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這時的他,才徹底地敞開了心扉,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了一直關心他的朋友們。

而他,也徹底地打破了牢籠,走向了新的生活。

這個世界人山人海,從來不缺關心和溫暖。如果你不想孤獨終老,請一定記得邊走邊愛!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讀一本書,品一種孤獨

何謂孤獨?

很多人以為單身才是孤獨,其實這樣不免有些偏倚;很多人將不被愛,被孤立的感受看作是孤獨,其實這只是一種求而不得,孤芳自賞。

真正的孤獨,並非是指單身,也不是來自獨處,而是來自內心裡猶如荒漠般的荒涼。

在孤獨人的心底,沒有愛,也沒有掛念,他們似幽靈一樣,在這冰冷的人間遊蕩。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孤獨是一種病,並不是無藥可治

還是那句話,

如果你不想孤獨終老,請一定記得邊走邊愛!

讀一本書,品一種孤獨,感受一下打破內心牢籠後的暢快,也算不錯!還在等什麼,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