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菜單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這樣的情況是否常常出現在你和孩子的互動中:

每次我都勸他不要那樣做,可是他每次都不聽,最後吃虧的還是他;

每次我都好心的提醒他,結果是越提醒越對抗;

……

你會發現孩子在哪方面越不聽你提醒,越不聽你勸,你就會對孩子這些方面特別敏感,常常讓你們情緒失控崩潰。面對這樣的失控你們越來越不願溝通,甚至相互之間變得小心翼翼,不知道自己該怎樣開口了。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孩子的成長包括生理和心理密切聯絡的兩個方面。在生理方面我們都能目睹孩子的成長和變化。而在心理方面武志紅老師這樣說:“心智化,是能客觀地理解、接納自己與他人心理活動的一種綜合能力。”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忽然發現之前管理他的方法居然沒用了,家長們很不適應,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樣,一旦他們發現他們對孩子的管理失控,家長變得非常苦惱,家長會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其實是孩子長大了,不但是個子長高了、身體長壯了,而且是到了青春期,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它們獨立對事情的看法,他們在心理上有了獨立的意識。可是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還和以前一樣,是那個聽話懂事、好管理的小孩子。如果孩子不按自己的意願來,那麼家長會想法設法讓孩子聽自己的。

你以為你這樣做是為孩子好,為孩子前途著想。結果孩子不但不聽,還和自己對著幹,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長們很不適應,他們發現自己越用力的去管理孩子,孩子成績越下滑、學習態度越不端正、甚至都不能正常上學。家長和孩子彷彿都被目前糟糕的狀況困住了。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心智也在不斷的成長,而你的管理方法卻一成不變,在孩子成長漫長的歲月裡,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方式是管用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他的行為習慣,生活作息,學習能力,人際能力,好像一下子讓家長感到失望、失控不滿意。但卻很少有家長認真的思考,在之前的我們和孩子相處的十幾年裡,我們之間的相處模式,給孩子帶來的長期影響是什麼?

現在你要求孩子有自控能力

現在你要求孩子的學習態度端正

現在你想讓孩子正常的迴歸到學校

……

那麼,在孩子和我們相處的過程中

你有沒有教他如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有沒有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過問題;

你有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他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你有沒有教會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讓孩子更有勇氣和韌性去戰勝挫折和失敗呢?

你有沒有教會和孩子平等溝通,還是每次溝通下來的結果都是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呢?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很多家長會覺得我教他了啊,你是怎麼教的呢?效果又怎麼樣呢?

孩子的現狀就是你教育結果最好的說明書。

一個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一定是在失控和放縱的環境中長大的;

一個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在他的學習過程中一定體驗的是痛苦的情緒;

一個令人失望的孩子,必然是在失望下長大的。最後他越來越讓人失望,有什麼不對呢?

當孩子變得不聽話、不順從和我們爭鋒相對時,我們會選擇把話說的更難聽,我們還會選擇把大道理一遍一遍講給孩子聽,我們會去討好孩子用各種獎勵去誘惑孩子,按照我們說的去做,我們甚至會用武力降服孩子。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變好嗎?也許會,那證明你的方法是有用、有效的。更多的時候你越用力越無效,情況變得越糟糕。你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很能說明你們之間的問題所在。

你能坐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嗎?

你能瞭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難處嗎?

你能和孩子形成有效的合作嗎?

你是不是憤怒情緒一次次失控?

你是不是面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知道該怎麼去修復和化解?

你是不是心中無數次升起想放棄的念頭,想聽之任之?

你是不是想我和孩子一溝通,孩子立馬就能改變?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在意識層面,我們又希望孩子努力,優秀,前程美好。可是在現實中,你的做法起到的效果卻是:孩子頹廢、不守規則、無自制力、態度不端正、依賴……

也許你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在你看來都是對的,但是總是揪住孩子做的不好,就是把他牢牢地釘在讓你失望的位置上。也許你發自內心真的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的現狀和結果卻背道而馳。

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你教育孩子和管理孩子的方法永遠都是在你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在你的信念和價值觀的框架之內。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只修改影印件,不修改原件錯誤就會一再被重複。

孩子出問題,為什麼需要學習的是父母?

你在給孩子做什麼樣的榜樣和示範呢?

遇到問題,你總是在和孩子衝突,那孩子跟你學到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用衝突去解決。

遇到問題,你自己去學習、去成長,那麼孩子跟你學到的是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改變!

你是否改變別人是最大的妄想,改變自己改變才能發生。

團體像一面鏡子,幫你看見生活中困擾你的部分。團體像一個實驗場,在覺察與接納的氛圍中,幫助你改善關係模式,發展出“好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