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菜單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你家小寶貝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一件東西對他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呢?可能是一條小毯子、一個毛絨玩具、或者媽媽的一件舊衣服。不論在哪裡都隨身帶著,形影不離,你也許對此會感到困惑。如果不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還會因此而焦慮,想要幫孩子“戒掉”這一行為。

其實,心理學家會從

"安全感"

的觀點來解讀孩子的這一行為,

將孩子尋求心理安慰,藉以減輕或消除恐懼感、不安全感的物品,稱之為"安慰物"。

孩子在幼年時期,生理和心理發育都很不成熟,對媽媽有著強烈的依戀。當跟媽媽分離時,孩子不得不依靠自己,因此恐懼、迷惑等內心“動盪”便隨之而來。此時“安慰物”給了孩子精神支援和慰籍,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面對孩子的這種戀物情結,爸爸媽媽要怎麼處理呢?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繪本就是一個關於“安慰物”的故事——

《阿文的小毯子》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阿文的小毯子——榮獲2004年美國凱迪克獎!

檢視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叫做阿文的小老鼠,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條小毯子了,阿文非常喜歡它。無論去哪裡,阿文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阿文總是說:“我去哪裡,小毯子就跟我去哪裡”。

但是,他慢慢長大,要上學了,隔壁的阿姨忍不住說話了,“拿著小毯子,像長不大的孩子”。鄰居阿姨和爸爸媽媽想盡辦法要讓阿文離開他的小毯子。最後,阿文的媽媽爸爸覺得要改變這樣的情況,既不讓阿文過分地依賴小毯子,又不能讓阿文感覺失去了小毯子,怎麼辦呢?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條一條的小手帕。後來,阿文每天都會帶著他的小手帕,再也沒有人說什麼了。

為什麼推薦這個故事

《阿文的小毯子》曾榮獲凱迪克銀獎。凱迪克獎是美國圖畫書最重要且代表著最高榮譽的獎項,得獎作品都必須經過多位資深專業評審的鑑賞,才能從數千本書中脫穎而出。當你不知道怎麼給孩子選書時,這些國際大獎圖書作品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該書的作者凱文·亨克斯,以創作溫暖、生動、幽默的兒童圖畫故事書著名。他的作品總是能反映出對真實的小孩世界的瞭解。所以與孩子一同閱讀《阿文的小毯子》一定會讓他們感到親切和喜悅。因為對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凱文總能瞭解到他們最深處的心聲。

細細讀來,你會發現

好的繪本,滿滿都是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行為的細膩洞察。

當我們能夠真正去理解孩子、讀懂孩子,那麼養育中的一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我們就會少很多焦慮,陪娃更輕鬆,親子關係更加和諧美好。

我們一起看看故事吧

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條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歡他。不論是在家還是出去玩,阿文總是說:“我去哪裡,小毯子就跟我去哪裡。”

不管是橘子汁、葡萄汁,巧克力還是牛奶,阿文喜歡的,也會給小毯子嘗一嘗。阿文總是說:“我喜歡的東西,小毯子都喜歡。”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看到這裡,你發現了嗎,對於喜愛小毯子的阿文來說,小毯子不只是個“小毯子”,它是一個有生命的主體,是阿文親密忠實的朋友。小毯子陪著阿文度過了每一個獨處的時光,陪他玩耍、陪他睡覺,跟他一起高興(遊戲)、一起害怕(剪頭髮、看牙齒)!對阿文而言,小毯子獨一無二;在阿文的想象力,小毯子也需要阿文。

隨著阿文慢慢長大,大人們看不過眼了,長大了還隨身帶著小毯子太不像話!隔壁的阿姨忍不住說話了:“阿文長大了。怎麼能帶著毯子到處走呢?”她開始指手畫腳,給阿文的爸爸媽媽分享看似“高明”的方法。

可以試試“毛毯小精靈”——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頭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見了,但是毛毯小精靈會留給你一個非常棒的禮物。

可以試試醋泡法——把小毯子的一角泡在酸醋了,一股怪味道沒人會喜歡。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阿文的爸爸媽媽聽從隔壁阿姨的建議,一一嘗試了,結果怎麼樣呢?

阿文一點兒都不想要什麼新的禮物,小毯子就很好呀。雖然小毯子有一些怪味道,但是阿文一點兒也不在乎。每天帶著它,披著他,拖著他……沒有什麼,能讓他放棄自己的小毯子。

“小毯子”事件到這裡可沒有完。

阿文就要開學了,爸爸媽媽開始擔心他離不開自己的小毯子可怎麼辦?隔壁阿姨說:“不可以讓阿文帶著小毯子上學,你們就直接告訴他——不行。”矛盾在這一刻集中爆發了。

阿文說:“我要帶著小毯子上學。”

“不行!”媽媽說。

“不行!”爸爸說得更大聲。

阿文聽了,用小毯子遮住臉,傷心得哭個不停……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看到這裡,你一定不忍心再去強迫阿文和小毯子分開。爸爸媽媽也開始思考為什麼不能帶著小毯子去上學呢?因為不方便。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既滿足了阿文要和小毯子在一起的心願,又能方便呢。故事裡的媽媽真的很有智慧,她將小毯子變成了很多條小手絹,還編了一個手絹歌,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於孩子的安慰物,父母要如何理解?

對孩子的心理多一些瞭解,就會少一些焦慮。

繪本里的這個隔壁阿姨角色,你一定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裡到處都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彷彿每個過來人都可以擺出專家的姿態,對你的育兒方式指手畫腳。我女兒4個多月的時候,我結束產假,重回職場,當時正是她與媽媽建立依戀關係的重要期,迫不得已面對與媽媽的分離,安撫奶嘴給了她莫大的安慰,可以說小奶嘴成了媽媽不在時她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她透過吮吸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排遣孤單和恐懼,安撫情緒。

就我女兒用安撫奶嘴這件事,我也遇到了周圍很多人的質疑。“不要讓孩子吃這個,會破壞嘴型和牙齒”“趕快幫她戒掉吧,再大就不好戒了。”……可我依然很感謝小奶嘴在我不在的這段時間裡,給我女兒的巨大安慰,我知道她才10個月,現在還不能離開她心愛的小奶嘴。

故事的最後阿文沒有離開他的小毯子,而是小毯子變了個形態,以小手絹的形式繼續陪伴在阿文身邊。

但我們要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安慰物"的存在是暫時性的,有一天當寶寶長得大一些,心理和生理日漸成熟的時候,他就會對這些物品慢慢失去依戀。

這是人成長的普遍規律,當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對父母非常依戀,而我們一旦長大,就變得越來越獨立,對父母也就沒有那麼的依戀了。我們會獨自求學,外出工作,自信而獨立的完成一些事情。

“安慰物”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階段性存在的安全依戀物,不必為此過分的擔心和焦慮。

最後留個小彩蛋,這本書的環襯非常有意思,畫滿了各種形態的小老鼠。看一看,你能發現幾種形態呢,不同形態出現的排列順序也有規律。和孩子一起找找看,體會發現的樂趣!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