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誤會自私了嗎?

菜單

你誤會自私了嗎?

人是自私的,是指人會盡可能以最小的代價做出讓自己覺得自己最好、最滿意的結果,就是俗話所說的趨利避害,通俗的講就是自私。

一、自私不等於損人利己

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私和損人利己等同起來。有利於自己是自私,但不一定損害他人的利益。除非實行自私的人,覺得這樣能夠用最小的代價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去這樣做了,並且這樣做的後果是損害他人的利益。而這樣的自私就是錯誤的。

但實際上,如果想真正的達到“利己”的目的,“利他”,絕對是利己的最好方法。

起初聽到這句話可能會很疑惑,其實仔細想想,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兒。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有利於自己的,只要讓我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是有利於他人的,那麼不止我們自己的價值會得到實現,同時也會得到更多的超出這個價值的東西。

比如說社會上的生產者生產出的物品,最初是為了自己獲得利潤、利益。但是如果他們不把他們自己所生產的物品轉變為商品,放到市場上銷售的話,他自己生產出的物品也不能給自己帶來價值。因為他沒有給別人帶來價值。如果他能把這些物品放到市場上來,滿足我們更多人的消費需求,那他在滿足我們需要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利益。

所以如果想“利己”首先先“利他”。自私不等於損人利己!

當然,有的人也會說那我不利於他人,我也可以利己呀。比如說有一個乞丐,也許他對社會的貢獻沒有多大,他不想利於他人,便祈求他人施捨給他物品已達到“利己”的目的。不是不現實,而是非常慢。畢竟沒有太多人會平白無故的把自己的錢掏出來給他,這並非不善良,也不能譴責不給予的人,歸根到底是乞丐,本身沒有給別人帶來太多的價值,或者是沒有帶來價值。

所以還是那句話:若想實現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他人帶來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實現了自己。

二、人內心的道德準則要求嘉獎有利於他人的自私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乞丐是透過自己最小付出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那為什麼社會上的乞丐卻很少呢?我甚至聽說有的乞丐討的錢比一般勞動的人掙得錢還多?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層次:人的需求,人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上面的,更多是精神上面的。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三層,人有被尊重的需要。如果我們沒有對他人做出什麼貢獻,卻得到了大於這個貢獻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這個財富會很快流失,不管以何種方式。那天舍友說了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德大於得,必有所得,得大於德,必有所失。

從道德的層面看,道德總是在褒獎那些有利於他人的自私行為,而鞭笞那些不利於他人的自私行為。有的人可能會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古語來反駁,我承認這句話,因為這裡的自私也是指利他的自私。道德也有導向功能,它會引導人們做利他的事情,從而受到讚揚。

有時候不利他的自私行為,不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更嚴重的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這種不利他的自私行為成本和代價都太高,不僅要承擔道德壓力,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所以,從本質上說,人自私是沒有錯的,但需要分清楚是單純的利己,還是既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他人的“自私”。

嘻嘻,所以,你誤會自私了嗎?

你誤會自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