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菜單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我國是農業國,素來重視農耕。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規定,皇帝和各級官員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禮,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舉行象徵性的耕作活動。

崇義“舞春牛”的習俗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動是在每年的立春時節,村民們自發來到河邊,由人裝成河神,在河上裝燈綵,各家各戶把河神請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前進行參拜,以保一年太平,五穀豐登,六畜平安。

崇義縣上堡鄉唐姓明朝正德年間從湖南遷入本地,同時帶入了這一民間古俗。後來,此俗流到民間,民間組織春牛隊,以“春牛”為角色,把嚴肅的政事活動演變成民間輕鬆快悅的,甚至是恢諧活潑的具有鬧春特色的歌舞活動,所以叫做舞春牛。每年立春當天到河邊接牛神,小年24,把春牛頭放置家中祭拜。唐姓人根據本地的社會現象,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改造和加工,配以漁、樵、耕、讀等角色反映農家生活,有時加上管家、算手等角色痛斥地主對農民的盤剝和壓迫,從而突現了思想性,還加入了以說唱為主的《八仙》《白蛇傳》《斷橋會》《劉海砍樵》等專案,以增強劇戲性。春牛按參神,巡拜、歌舞。舞春牛的套數和動作有出欄、上路、吃草、飲水、背軛、耕田、擦癢、臥地、聽歌等。春牛歌又名牛燈,包括起鼓敲鑼、出行、路遇、相會、拜門、採青、謝禮、上紅、敬師、拜別等,獨唱、合唱、輪唱和對唱,唱農家事,演繹民間悲歡,逗得人們歡笑和喝彩。東家給牛上紅,並用茶果酒菜款待眾人,眾人酒足飯飽,牛隊再行回神禮,表演往往到五更雞才結束。春節期間也與龍燈、獅子、武術同臺獻藝,直到元宵方止。四為四季平安,五則五穀豐登,六可六畜興旺。這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向來為鄉民所喜聞樂見。

隨時代的發展,上堡鄉的風俗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春牛詞改編了新內容,用以歌頌新社會、新生活。

歷史淵源

崇義縣上堡鄉唐姓明正德年間從湖南遷入本地,同事帶來了這一民間古俗。最早的舞春牛活動是在每年的立春時節,村民們自發來到河邊,由人裝成河神,在河上裝燈綵。各家各戶把河神請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前進行參拜,以保家禽家畜的平安。然後在家中的各個方向,即各門進行參拜,以保五穀豐登、祈求平安。約在雍正年間唐姓“國”輩和“家”輩子孫中的文人墨客從舞春牛的內容到形式對其改造和加工,使這一習俗成為了該姓獨有的避災、祈福、娛春的民間藝術。到了近代,春節期間的舞春牛也與龍燈、獅子、武術等同臺獻藝,直到元宵方止。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牛的詞也出現了歌頌新社會、新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主要內容與形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素來重視農耕。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規定,皇帝和各級官員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禮,並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舉行象徵性的耕作活動。後來,此俗流到民間,民間組織春牛隊,以“春牛”為中心道具,把嚴肅的政事活動演變成民間輕鬆快悅的,甚至是詼諧活潑的具有鬧春特色的歌舞活動,所以叫做“舞春牛”。崇義縣上堡鄉唐姓將此俗帶到當地後,他們根據本地的社會現象,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改造和加工,配以漁、樵、耕、讀等角色,反映農家生活。有時加上管家、算手等角色,痛斥地主對農民的盤剝和壓迫,從而突現了思想性,還添加了《八仙》、《斷橋會》、《劉海砍樵》、《白蛇傳》等節目,以增強戲劇性。

舞牛隊伍一般為30人左右,用樂器營造氣氛,陣容比較龐大,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長方形牌坊,牌坊中間寫一“春”字。牌坊兩邊是一副對聯,內容大都表現社會現狀,以歌功頌德,國泰民安為主題。牌坊後面緊跟著4個花燈,花燈上的圖案為剪紙藝術,且花燈上都寫有字,表達龍鳳呈祥和鄉間五穀豐登的景象。以前的花燈中燃燭,因燭易造成花燈燃燒,傳到唐太益老人時改用電池,這樣既美觀又安全且還能長時間使用。花燈中間隔著春牛,一人舞牛頭,另一人舉牛身,短彎木纏棕絲繫於臀後作牛尾,二人圍裹被罩,只露出四腳。“春牛”兩邊各一牧童對牛頭進行指揮,並唱著“春牛歌”活躍氣氛;在花燈的後面跟著白鬢黑髮執魚杆背魚簍的老漁翁、拿刀斧桃柴擔的樵夫、短衣赤腳背犁耙的農夫、拿書閱卷的書生、挑牛草飯桶的村姑和手搖薄扇妞妮作態的老茶婆,還有莊公和算手。之後還跟著由鑼鼓4人、笛子2人、胡琴2人、嗩吶2人組成的樂隊。在樂隊的後面是一些新增加的民間故事人物,如“劉海砍樵”中的劉大姐和樵夫、“白蛇傳”中的白蛇和青蛇、“八仙過海”中的八仙等等,還有“三花”中的兩個丑角人物,手持扇子作為道具,表演各種絕技走在隊伍的前面以擋住擁擠的人群,讓舞春牛的隊伍能夠順利透過街道。

舞春牛的套數和動作有出欄、上路、吃草、飲水、背軛、耕田、擦癢、臥地、聽歌等。春牛歌又名牛燈,包括起鼓敲鑼、出行、路遇、相會、拜門、採青、謝禮、上紅、敬師、拜別等。獨唱、合唱、輪唱和對唱,唱農家事,演繹民間悲歡,逗得人們歡笑和喝彩。東家給牛上紅,並用茶果酒菜款待眾人,眾人酒足飯飽,牛隊再行回神禮,表演往往到五更雞才結束。這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向來為鄉民所喜聞樂見。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攝影李燕

春回大地時,農耕勞作“鞭春牛”,這是客家鄉村最常見的一種春景。如今,江西崇義縣的非遺文化“崇義舞春牛”習俗畫風,成為在當地上堡梯田景區內,農曆春耕時最具吸引旅客的表演節目。

春雨綿綿時節,當地贛州市攝影家協會組織攝影藝術創作採風團,來到上堡梯田景區,進行創作採風活動,並與遊客一起欣賞了“崇義舞春牛”的精彩表演,在農家村舍、在梯田油菜花地、溪水山谷,雲霧繚繞天空間,贛南的鄉村三月,春回大地,無限風光。

據瞭解,這一獨具鄉土氣息的祈谷、拜牛民俗活動的“崇義舞春牛”從湖南引進當地已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如今正是油菜花開時,燦爛輝煌的農耕文化“崇義舞春牛”,遊走在金黃的田野上,令遊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上堡梯田農耕文化景區,位於崇義縣西部邊陲贛湘兩省交界處的上堡鄉,距縣城50公里,離贛州中心城區約100公里,它與廣西龍勝梯田、雲南元陽梯田並列為中國三大梯田奇觀。梯田依山勢開建,連綿數百畝,又有零星村落點綴其間。在耕作期裡泉水自山頂向山下逐層灌溉氣象萬千,收穫期裡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又給梯田增添了無限生機。(攝影撰文 劉念海)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表演節目的全是當地老俵,大家閒時表演農忙作田,快活樂哉。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表演團隊,鄉土氣息濃厚。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成為景區一張名片。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成為梯田文化的亮點。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牛頭人物,樂呵呵讓遊客拍攝。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有說的, 有跳的、有唱的,每一個演員都是主角。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崇義舞春牛”在農家田間地頭表演。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攝影家與遊客齊聚觀看非遺文化“崇義舞春牛”表演。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鄉村農家美麗畫風成景區。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一位鄉長村民間樂手,成為景區網紅,吸引著遊人。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在油菜花地與遊人相遇的“崇義舞春牛”表演團。

作者/來源:贛鄱非遺創新教育

江西贛州非遺展示|傳統民俗 崇義舞春牛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