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菜單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昨天收到好朋友的微信:

“我感覺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已經一點尊嚴都沒有了。”

看到這條訊息,心一下子就揪了起來,也決心(就算回頭會被朋友責怪)好好勸一勸她——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也沒關係,有時候光光是別無所求地愛著一個人,就能給自己帶來好的影響。但絕對不能愛一個讓自己覺得失去了尊嚴的人。

“尊嚴感”是被嚴重忽略了的一件事。事實上,我們的自尊水平、希望感、健康的自我和關係,都必須建立在尊嚴的基礎上。失去尊嚴,人們一定會陷入焦慮、抑鬱等負面的狀態,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捨棄生命的想法。

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尊嚴感”。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好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尊嚴這個詞。那就先讓我們從最簡單的詞典定義,看看什麼是尊嚴: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尊嚴,是一種“值得被尊重、重視的狀態或品質”,一個有尊嚴的人,是

值得被人認真對待

的人;

尊嚴也代表了一種莊重顏色的行為風格;最後,尊嚴還代表了

自我尊重

、以及對

自我的自豪感

英國Royal College of Nursing則提出,尊嚴是人們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的看法、感受和行為。用有尊嚴的方式對待別人,則指的是用“讓ta們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的方法對他人,把ta們看成是有價值的個體,尊重地對待ta們——

如果你也曾經在一段錯誤的關係中,感到對方對待你的方式如同你沒有心、也沒有價值,猶如你是不會痛、不會受傷的非人類,不要懷疑,

ta就是沒有用有尊嚴的方式對待你

尊嚴被認為是人類“與生俱來”就應當擁有的,人人生而有之。正如同“天賦人權”,尊嚴在西方社會被看作倫理的基礎性要素。

哲學家、倫理學家Kant曾經發表過一段關於“價格”和“尊嚴”的精彩的論述:

一個東西如果有“價格”,意味著它能夠被拿出來與其他事物的價值做比較、做測量。它有某種實用主義認可的價值,比如經濟價值。而有尊嚴的存在,只能從內在價值的領域去衡量它。

Kant指出,價格和尊嚴是無法並存的。有價格的,就一定沒有尊嚴。而有尊嚴的,則不可能有價格。人的尊嚴,來源於人生來就有的內在本質。

人是存在的主體,人的尊嚴意味著人不能被“片面地使用”,不能被他人估價。每個個體存在的獨特性都是無價的。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尊嚴感對我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

1.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尊嚴

(理論上一個人如果被健康地撫養長大,沒有遭遇過摧殘尊嚴的經歷,感受到自己的尊嚴是一種本能。關於尊嚴被損壞的情況,後文會詳細論述),

ta在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決策和選擇的時刻,就能夠本能地做出維護自身利益、對自己的長期發展最為有利的決定。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像我朋友這樣,長期深陷在讓她不斷妥協尊嚴的關係中,恰恰是尊嚴受損後的表現。倘若她能夠修復自己的尊嚴感,則自然能夠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2.有尊嚴感的人,恰恰才能夠在人際中保持謙和,認真對待他人,尊重他人。

有尊嚴的人,能夠深深瞭解到,自身的價值與生俱來,正因為ta們對自己有這樣深的尊重,ta們也能夠理解到他人作為人類的一員、作為其他的生命,同樣擁有被好好對待的“天賦人權”。

而如果自身的尊嚴感受損,則一方面不懂得好好對待自己,常常讓自己被不值得的人傷害;同時在自己有更大力量和更高權力時,也容易以錯誤的方式對待他人。

尊嚴和特權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尊重人人平等的本質價值。

不懂得尊重自己、維護自己尊嚴的人,也容易不尊重他人、傷害他人的尊嚴——反過來推論也是成立的。

因此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在人群中,區分出那些

“有尊嚴感的人”

“自我中心、自大的人”

前者溫和而堅定,面對傷害自己的人能夠堅定維護自我利益,而面對其他人則總是得體、真誠地相待。後者誤以為自己尊嚴感很高,其實從不考慮他人的價值和他人值得什麼樣的尊重,本質上也不懂得真正尊重自己。

因此尊嚴對個體很重要,對社會也很重要。把個體連線在一起的事物,正是人們共通的、對於被看見、被聽見、被公正對待、被理解的需求,是每個人都有的感受到安全的需要。

一個有尊嚴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非常和諧。

3.尊嚴感還會帶來

希望感

生活滿意度

的提升。

研究發現,尊嚴療法對於抑鬱症患者的康復效果卓然,因為尊嚴療法能夠

喚起抑鬱症患者的自豪感、以及由於感受自己生命的自豪感,產生掌控生活的信心,以及對於生活的希望感

(Vaghee, & Heydari, 2016)。

研究還發現,隨著人的成熟和發展,當ta們形成了對自我的整體性的認識,和

對整體的自我的尊嚴感

,ta們也會表現出更高的動機,去開展那些親社會、親他人的活動(Sheldon & Kasser, 2001)。更重要的是,ta們的

生活滿意度也會變得更高

(McAdams et al。, 1993)。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如同前文所說,

尊嚴感會在一定情況下受損。此時,個體容易出現“羞恥感”,有時這種羞恥感難以被現實解釋(現實中沒有什麼值得羞恥的問題),關係也會陷入紊亂,無法做出好的決策,不斷陷入自我傷害和傷害他人的行為。

以下幾種情況會損害我們的尊嚴感:

1. 羞辱(humiliation)

羞辱指的是來自其他個體或群體的一些

貶低我們自我價值的行為

。心理學家指出,

侵犯我們尊嚴感的行為是能夠被我們的直覺感受到的

,即便是那些很微妙的、似乎找不到證據的羞辱行為。這些羞辱行為強迫我們“低頭”,它們讓我們感到自我價值低下,失去尊嚴感。

羞辱不一定來自於敵人,有時會來自最親的人甚至父母。在健康的自尊沒有建立起來的童年、少年期遭受持續的羞辱,對尊嚴感的傷害極大。

2。 物化(objectification)、工具化(instrumentalization)和去人化(dehumanization)

有一些行為把人當作滿足自己目標的工具:比如把女性功能化為性工具、照顧家庭的工具或情感陪伴的工具;同樣也有一些男性被工具化為“買單atm”。還有一些行為,把他人看成“低於”自己的存在。被當作這些行為的物件,會造成尊嚴的損傷。

比如遭遇“渣男渣女”,自己被看成自己區域性、片面的功能,成為滿足其慾望的工具,會造成尊嚴的嚴重損傷。

所以,無論是約會還是親密關係,我們都要學會在“不妥協尊嚴的前提下,努力做出解決問題的嘗試”。

正因為尊嚴是我們的存在根本,如果一段關係或者一種生活處境讓你感受到了尊嚴的受損,你應當堅決地離開它。

值得注意的是,

自我工具化/去人化也會導致尊嚴損傷

。那些被金錢至上主義洗腦,把自己看成物品、給自己標價,在婚嫁/錢性交易市場上待價而沽的行為,也在自己傷害著自己的尊嚴。會帶來隱秘的羞恥感,和扭曲的關係,同時也無法好好對待他人。

3。 貧窮或其他型別的資源不足

當資源不足,自我的基本存在與發展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也會讓尊嚴受損。但這種受損並不是必然發生、也不是不可修復的。

如果有強大的內在資源,能夠以積極的人生敘事解讀自己的生命故事,則可以避免尊嚴的受損。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如何判斷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種生活境遇該不該繼續?

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時期中,有沒有曾經讓你感到自豪的經歷?

有沒有解決過對你來說意義重大的問題?

有沒有過在某一段生命經歷中,你某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有沒有過一個人,深深地認可你、接納你、關心你的利益和福祉,會為你的不幸遭遇悲傷?在和ta的關係中,你曾體驗過被有尊嚴地對待?

思考並且寫下你對於這四個問題的回答。然後選擇一個家庭成員、或者一個朋友,分享你的回答。

研究發現,談論自己過去的成功經歷、回憶過去喜悅、快樂的日子,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對情緒的掌控感,和自己對生活的管理能力。同時這些記憶,也會成為希望感的一處源頭。

此外,和家人朋友分享這些回憶,能夠讓我們獲得關注和肯定,過程中也會體驗到深度人際交流的喜悅。

如果你感到自己曾經有過尊嚴受損的經歷,你不妨試一試這個書寫+分享的練習,看看能否從過程中體會到尊嚴逐步提升的感覺。

此外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也提醒你要有尊嚴地對待他人:

對他人的生命處境保持共情,如果做不到,請保持尊重和不評價

當他人有觀點想要發表時,聆聽ta,鼓勵ta

對他人的貢獻表示承認和肯定

拒絕背地裡議論他人、拒絕取笑或羞辱他人的行為

相信他人的價值,相信他人值得被真誠的對待

References:

Robbins, B。 D。 (2016)。 The hear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Human dignity disclosed through a hermeneutic of lov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6(3), 223-237。

Vaghee, S。, & Heydari, A。 (2016)。 The Effect of Dignity Therapy on Hop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8(12),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