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鄾姓源於鄾國,鄾國舊址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

菜單

鄾姓源於鄾國,鄾國舊址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

鄾,讀作yōu。有兩種意思:1、古地名,在襄陽古城東北十二里處,即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辦事處附近;2、姓。

鄾姓

中國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名, 屬稀有姓氏。分佈在今山東省的棗莊市蘭陵縣、臨沂市沂南縣、平邑縣、濟寧市一帶,不足千人。

鄾姓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時期漢水中游古鄾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辯證》雲:“鄧大夫食採南鄙鄾邑,楚並其地,子孫氏焉。”

《水經注》:“鄾城古鄾子國,是鄾以地為氏者。”

鄾國為鄧國的附庸國

鄾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特小的國家,是鄧國(位於今樊城西鄧城遺址處)的附庸國。

《路史》記載:“鄧之分,曼姓,子爵鄾也。”這就是說,鄾國是從鄧國劃分出來的。鄾國的始封君可能是某位鄧侯的庶子獲得的封邑,從此獨立出來,並附庸在鄧國的勢力之下。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鄧國。

鄧國(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國王武丁封他的叔父為鄧侯,建立鄧國。兩週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鄧國在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為第二等的侯爵。

鄧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團山鎮鄧城村。鄧城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

鄾姓源於鄾國,鄾國舊址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

鄧城遺址

鄾國的位置

關於鄾國的位置,史料上有不少記載。

說得比較具體的是南北朝(劉宋時)盛弘之《荊州記》:“樊城西北,有鄾城。……鄾城西北行十餘里,鄧侯吾離之國,楚文王所滅,今為鄧縣。鄧城西百餘里,有谷伯綏之國。”引文中“樊城西北”,應為“樊城東北”之誤。用現今的地址說,從張灣向西北行十餘里到樊城西的鄧城遺址,從鄧城遺址西行百餘里到谷城。

說得比較準確的是《讀史方輿紀要.卷七九.湖廣五.襄陽府》:“鄾城在府(襄陽府)東北十二里,古鄾子國。”

今不少志書、辭書,釋“鄾”:古地名,在今中國湖北省襄樊(或襄陽)市北。這裡的“襄樊市北”“襄陽市北”,應該是“襄陽古城東北”。

綜上,鄾國範圍今襄州區張灣鎮、東津新區、高新區部分地區。鄾城在今張灣辦事處老西灣一帶;或毀於水患,崩於河中。

鄾姓源於鄾國,鄾國舊址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

襄州張灣航空路

楚、巴與鄧、鄾之戰

“鄾國”名稱得於傳世,除了與鄧國連帶、鄾姓外,最主要的是得於一次戰爭的記載。

《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於鄧,鄧人弗受。夏,楚使鬥廉帥師及巴師圍鄾。鄧養甥、聃甥帥師救鄾。三逐巴師,不克。鬥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鄧師大敗,鄾人宵潰。”

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楚國派道朔前往鄧國出使,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鄾國人的襲擊,結果財物被掠,道朔等人被殺。楚王聞訊大怒,派大將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鄾國。由於鄾國與鄧國互為姻親,鄧國即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鄾國,爆發了著名的“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前後夾擊,打敗了鄧國,滅了鄾國。

我們把這次戰爭的前因後果,再詳細地敘述一下。

魯桓公九年的春季(即桓王十七年春),地處楚國西邊(今重慶市轄區內)的巴國,派了一位名為韓服的使臣拜見楚王。其主要目的是巴國國君想求楚武王,給巴國和鄧國之間搭個橋,使兩家也成為友邦。

為什麼要透過楚王來搭橋呢?一是巴國到鄧國必須路過楚國,二是楚國與鄧國是姻親關係(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國人)。楚武王答應了巴國的請求,大夫道朔,帶著巴國韓服一行人往鄧國。

這一行人前往鄧國的途中,路過了鄾國的境內。鄾人並不知這隊人馬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幹什麼,只看到了隊伍中那些滿載的財寶,頓時起了歹念。於是,鄾人將道朔、韓服等人殺害,把財寶擄走了。

此事傳回楚國後,楚武王怒不可遏,既然鄾國是鄧國的附庸,他便派薳章前往鄧國責問。可鄧侯其實並不知道鄾國搶奪財寶一事,無緣無故被薳章質問,還被扣上了強盜的罪名,當然不肯承認。

但楚王已經認定了搶劫一事與他們有關,楚武王答應要幫巴國的忙了,現在不僅忙沒幫成,反而禮物被搶,使臣被殺。

因為楚國與鄧國有姻親關係,楚國沒有立刻與鄧國交戰。當年的夏季,派了大將鬥廉率領一隊人馬,約上巴人的部隊,一起討伐鄾國。鄧侯看到楚、巴聯軍攻入了鄾國,知道鄾國不是兩國的對手,不幫又不行,便派了養甥、聃甥領兵前往救援。

鄧軍連續三次與巴軍交鋒,沒有擊潰巴人。

這時,楚將鬥廉先把楚軍扮裝成了巴人,隱藏在巴軍中部,讓巴軍排在楚軍的兩側。當鄧國再一次發起衝鋒時,鬥廉故意敗下陣來,誘使鄧軍追擊自己。此時,巴軍從兩側攻擊過來,堵住鄧軍的退路。楚軍殺了個回馬槍,取得了大勝。鄧軍中計潰敗。楚、巴軍圍攻鄾國,鄾國就此滅國。

【補註】十五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楚文王舅舅的鄧祈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廷上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祈候認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不會再危及鄧國的,固執己見,未聽勸告。

楚文王征伐完申國後,在返回楚國時,順道攻打鄧國。鄧國被滅。

鄾姓源於鄾國,鄾國舊址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灣

襄州張灣漢江

記載鄾國的史料

《左傳·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 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於鄧,鄧人弗受。 夏,楚使鬥廉帥師及巴師圍鄾。鄧養甥、聃甥帥師救鄾。三逐巴師,不克。鬥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鄧師大敗, 鄾人宵潰。”

東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濁水東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

酈道元《水經注》:“濁水東經鄧塞,又東注於淯水,淯水又南經鄧塞東,又經鄾城東,是山雖小而兩水實先後(匯流)之。晉於此治舟伐吳,陸士衡表雲:下江漢之卒,浮鄧塞之舟是也。”

《史記》:“鄧之南鄙小國。”

《後漢書》:“鄧有鄾聚,皆是也。”

《晉書》載:襄陽郡有鄧城縣、鄾縣。

《通典》載:“臨漢有鄾城,在今襄陽縣東北十二里,蓋鄧之南鄙也。”

《路史》記載:“鄧之分,曼姓,子爵鄾也”

《襄陽縣誌》:“沔水之北,光武言:宛最強,鄾次之。”“今鄧故城在鄾城西北十餘里”,“鄾城在鄧城東南十餘里”。

《寰宇記》:“鄾城在鄧城南八里”

《襄陽府志》載:牛首、安陽、古城、紅崖、白河、沙河、魚蘭、新城、淳河、滾河等十城列為宋元所築要津,與鄧城和鄾城合稱“十二連城”。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