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站在老家的東場上

菜單

站在老家的東場上

文·蕭山

站在老家的東場上

五一假期,有畏於景區擁擠,害怕高速公路的擁堵,回老家呆兩天,換個心情。

老屋雖在,老街依舊,卻少了昔日的喧鬧,到處都冷冷清清的。

從西巷走到東巷,沒見幾個人,連個狗叫聲都沒有。碩大的門楣,不是鎖著就是關著。

村東的曬麥場上空蕩蕩的立著幾個健身器材。

想當初,這裡曾是村裡最繁忙熱鬧的地方。小滿一過,人們開始平整場面,講究的人還要用犁耙。平整後的場面土質細密結實,關鍵是不起疙瘩不列縫隙,最適合曬麥碾場。

熟透的麥秸在場面上經受著太陽的暴曬,發出嗶嗶啵啵的聲音。拽著碌碡的拖拉機加重了這種讓人喜悅的嗶啵聲。太陽的熱力配合著碌碡的碾壓,成熟飽滿的麥粒脫離秸稈,堆積起來,裝滿一個個空癟的布袋,換來了辛苦農人的笑臉……

經過碾曬的場面完成了一年來最重要的任務,接下來就成了人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酷熱的盛夏,吸收一天太陽熱力的地面,在夜晚慢慢散去。煩悶的人們最愛在這微熱的場面上享受山風的“洗浴”。

光潔的場面上鋪著大小不一材質不同的“褥子”,破舊的涼蓆,裝糧食的布袋,甚至一片不知從哪裡拾來的塑膠薄膜。不管它啥東西,只要能鋪到身子地下當墊子,才沒有人在乎。看著娃娃們嬉笑攆打,聽著老人們嘴裡的“陳年古經”“鬼狐精怪”,望著晴空夜幕上掛著的星星,享受著從南山吹來的涼風……那是兒時最愜意,最浪漫的事!

娃娃們堅持不到最後,往往是星星還沒有數幾個就睡著了。夜半風涼的時候,都是被大人或揹著或抱著的送到床上,第二天晚上依舊如此。

眼前這些蒙塵沾土的“健身器材”,分明表示了這裡少有人來。雖然也有籃球架,可在這“少雞缺狗”的地方還有幾個年輕人打球?心中的理想,夢中的願望正催促著他們已經疲累的腳步,奔波在擁擠而快節奏的城市……

站在場邊,眼前是鬱鬱蔥蔥的綠樹蒿草,順著溝坡的走勢往上看,彷彿一下子回到過去:這裡的酸棗最甜,那裡的柴胡(藥材)最多,,那裡有羊最愛吃的嫩花,那裡還有……

記憶中不管那一樣,都是我們用腳手刨過的,用心思尋的,是要有經驗的。要不然你咋能知道前溝後溝那裡的草嫩?

那個時候我最愛做的事就是到溝裡刨藥,因為這是可以給自己掙錢的事。

放學回來,腰上栓條繩子,拿上自己的小钁頭,開始滿山遍野的“尋藥”之旅。那裡有柴胡(藥材),那裡有防風(藥材),那裡有遠志(藥材),娃娃們都心中有數。爬高上低,刺拉枝劃,只要能挖到藥,我們無所畏懼。刨藥回來,灰頭土臉,肚空腹飢,只要腰間藥捆藥夠粗,夠大,啥都不在乎。趁著天的亮色,儘快收拾完(剪、切、晾曬等)今天的成果,第二天放學後再繼續。

就這樣堅持下來,一個暑假也會積攢不少藥材。臨開學的時候,坐等收藥人變現。一般情況,賣這些藥錢是足夠我開學的學費了,有時候還可以用剩餘的錢買個文具盒之類的小東西。

等長大一點,不光要給自己“刨藥掙錢”,還要給家裡的豬羊割草。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養著牲口,吃草的多,割草的更多。也不光為了它們吃,主要的還要靠它們“造糞”。

割草的人多了,村子附近幾乎無草可割,為了一捆蒿草,往往要走很遠的路。把蒿草揹回來,用鍘刀鍘了,嫩的牛羊自吃,硬的老的,踩踏漚肥。家裡牲口多的,一週都可以出圈一兩次,那可是真正的有機肥料呀!

可現在,精料、肥料代替了一切,只要花錢,牛羊不出圈,田裡不撒糞,牛羊照樣壯,糧食更豐收。在農村,再也不見割蒿鍘草了,村口路邊的蒿草已經齊人高了,也沒人割。

唉!也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