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提線木偶”納智捷

菜單

“提線木偶”納智捷

距離納智捷離開人們視線已經過去數年,這個隸屬中國臺灣的汽車品牌在鎩羽大陸之後,唯一的出路除了依附於臺灣本地市場,似乎再無其他。

即便如此,憑藉裕隆集團在當地的勢力和其在汽車市場所掌握的話語權,“活下去”或是借力完成自我救贖,想必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不,隨著納智捷釋出了旗下最新的純電SUV——n,納智捷這個早已被人淡忘的品牌,又悄然回到了我們的視線裡。

“提線木偶”納智捷

“電動化”對於中國汽車產業程序的影響力,不用多說。從政府到市場,再到民間,發展電動車已經成了所有人的共識。而在臺灣,不管納智捷此舉能否令裕隆集團扶持自主品牌的夙願落成,相信進軍新能源市場可能是當下最符合實際的操作。

更何況,當富士康承擔起裕隆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開拓任務,那些橫亙在技術開拓端的難題,總不會令納智捷品牌在電動化程序中多走彎路。

至於銷量嘛,這不是裕隆所要考慮的問題。納智捷本身存在的意義,不過是為了證明臺灣有能力孵化一個自主汽車品牌。到了電動時代,其目的想必也在於此。

納智捷只是枚棋子

自誕生以來,納智捷之於裕隆汽車的意義,好像就沒改變過。一直在試著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最終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提線木偶”納智捷

在與東風集團合資的過程中,得益於中國汽車市場井噴的原因,納智捷在大陸市場的銷量曾呈現出節節攀升的趨勢。在那個國產車憑價效比賣車的年代,有著臺灣血統的納智捷,怎麼著也能吸引一些青睞合資品牌卻囊中羞澀的消費者。

而據資料統計,在入華三年後的2014年和2015年,納智捷的年銷成績的確到達過5。2萬輛和6。03萬輛的巔峰。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納智捷的使用者口碑崩盤,這個臺灣汽車品牌終究到了被大陸消費者拋棄的地步。跨過2016年,納智捷的銷售情況猶如坐過山車一般極速下滑,日漸被市場邊緣化。直至2021年,納智捷正式宣告從大陸市場退出。

往後幾年,要說對於納智捷的印象,我想,除了在那些諸如“中石化戰略合作伙伴”、“加油一定要熄火,不然永遠加不滿”等段子中能找到外,再無殘存的痕跡。

“提線木偶”納智捷

納智捷真的有那麼不堪?是,也不是。身為臺灣汽車工業為數不多的本土汽車品牌,在某些方面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而自從退出大陸以來,全新SUV車型URX也適時推向了市場。

現如今,雖然對比大陸市場極度內卷化的電動車產業,納智捷n的產品力很難出挑,但你要知道,整個臺灣的汽車市場規模不過年銷40多萬輛。加上,由於日系車盤踞當地車市,其電動化轉型的速度可想而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背靠裕隆集團的納智捷可以在溫室中維持自主品牌的臉面,實則也可以藉著全球車市轉型的浪潮,動一動日系三強的蛋糕。

不過,熟知裕隆集團此前一系列操作的人會了解,納智捷n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由外觀便可知,該車系富士康Model C量產版。只是為了凸顯納智捷自身的品牌標籤,在一些細節上做出了修改。譬如,將前格柵上的車標由Foxtron換成了LUXGEN。

“提線木偶”納智捷

換言之,鑑於富士康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是由鴻海集團與裕隆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打造,只要納智捷在電動化當道的行業環境,需要在短時間內推出自己的電動車時,富士康就有“義務”將自己的電動車模板,提供給前者。

Model C也好,同時期亮相的Model E也罷,這些原型車的作用如出一轍。

或許在正式上市之後,納智捷n依舊會如它的前輩一樣,在臺灣這個被日系車把控的圍城中,不受消費者的待見,銷量純靠政府和相關企業幫忙消化。於海外市場,更別提能有多少外國人為之買單。

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市場表現如何,納智捷n的推出將為富士康接下去的造車思路,給予一定的糾偏和梳理。

“提線木偶”納智捷

倘若富士康執著於依託自身強大的代工生產能力,為那些沒有電動車自研能力的傳統車廠,提供電動車整車解決方案,那麼,透過和裕隆集團合作生產納智捷n的方式,就是一次用來檢驗此種做法可行性的嘗試。

世事難料,別想得太美

說到底,納智捷n只是一把富士康手握的尺子,一把用以測試電動車市場水深的尺子。畢竟,富士康有多麼覬覦電動車市場日漸湧現的紅利,從2005年收購臺灣安泰電業開始,其野心就開始顯現,並逐漸從各個維度向外溢位。

當然,對於造車一事,富士康創始人、前董事長郭臺銘也從不謙虛,甚至總以“如果我們能製造iPhone,為什麼不能製造電動汽車?這是一款有四個輪子的iPhone”的說辭,反覆敲打著那些對此持懷疑態度的人。

2017年,在那個人人都企圖進軍電動車市場的淘金年代,早早啟動代號為“A-Fu Initiative”的新能源汽車專案的富士康,就已經伺機而動。

“提線木偶”納智捷

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市場大清洗後,富士康的確也物色到了幾個目標。從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拜騰汽車、到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Fisker、Lordstown Motors、乃至在電動化之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的Stellantis集團等,簽訂合作、代工,或是共同研發的協議就沒停過。

奈何,急於擺脫代工這種“為人做嫁衣”形象的富士康,不僅一點耐心都不給人家。為了構架自己認知中的新能源產業鏈,富士康在整車ODM模式的投入上完全秉承著“氪金玩家”的一貫作風。

其核心宗旨用現任董事長劉揚偉的話說就是,“特斯拉是電動汽車界的蘋果,而富士康的目標,是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安卓。”

帶著這樣的訴求,從2020年的10月一口氣對外公佈了多個電動車計劃,並提出了5年發展規劃的具體目標,到去年同期的鴻海技術日,正式釋出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並帶來三款新車——Model C、Model E、Model T,我只能用一個字形容富士康造車,就是“絕”。

“提線木偶”納智捷

彼時,富士康能以自主造車的方式入駐電動車市場,確實在向外界證明了,自身在技術研發端相比那些踱步不前的車企,具有明顯優勢。

如今看來,利用裕隆汽車向外輸出納智捷n的舉措,富士康向外兜售整車ODM模式的想法,卻昭然若揭。

截至目前,在富士康組建的MIH“造車聯盟”中,已有2000家以上與新能源產業相關的公司在列。其中,不乏有國內外知名的整車企業。而這個名單對於富士康的關鍵作用,就是促使其實現將代工模式複製到智慧電動汽車領域,透過調動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達到向車企輸出完整解決方案的目的。

過去,業內並不否認此舉的可行性。就像北汽新能源與麥格納聯手打造的全冗餘架構電動車硬體平臺BE21,其開源的屬性就是意味著,在自給的基礎上,可以對外打包輸出相關技術平臺,以便從中套利。

“提線木偶”納智捷

由於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技術儲備不足,裕隆汽車可以從與富士康的合資公司中調動資源,推出納智捷n,無可厚非。而一旦此舉奏效,未來在面對海外市場一堆無力推進電動化的車企,富士康或將可以繼續扮演自己“代工皇帝”的角色。

但行至當下,當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極度內卷,令各個主流新能源車企都在高喊著,在整車平臺、三電系統、自動駕駛等許多方面均要落實全棧自研,我們不禁要問,富士康這套體系的價值還剩多少?若是來到大陸市場,富士康的如意算盤恐怕就打不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