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菜單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我國的紅箭73是世界上最早應用於實戰的反坦克導彈之一,它是蘇制AT3“賽格”(也稱“薩格爾”)反坦克導彈的仿製品。至於來源,有的說來自中東國家、有的說來自東歐國家,還有的說來自鄰國朝鮮等,說法不一。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紅箭73反坦克導彈

紅箭73反坦克導彈,初期型號主要用於攻擊 100米-4000米距離內敵方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穿甲能力超過400毫米,這樣的威力足夠對付戰後的第一代坦克、第二代坦克。

紅箭73反坦克導彈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上馬的,是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後,國家開展反坦克武器大會戰的產物,在很多刊物上被稱為“中國第一種反坦克導彈”。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國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是1967年由瀋陽炮兵科學技術研究所試驗成功的,命名為J201型,這種反坦克導彈採用目視跟蹤,手動操縱,有線制導,導彈射程400~2000米,破甲厚度在65度角時可達120毫米,飛行速度85米/秒,1973年設計定型,填補了我國反坦克導彈裝備的空白。 但因技術不成熟而中途作罷。要說紅箭73反坦克導彈有名,主要還是這種導彈的前身蘇制AT3“賽格”導彈,這種導彈最早是埃及軍隊將其應用於實戰。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中國最早的反坦克導彈J201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測試中的J201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賽格”導彈首次應用於實戰,擊毀了不少以色列坦克,但是以色列人並不知道這是反坦克導彈,只是遠遠地看見埃及士兵一個個揹著個箱子出現在戰場上,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也沒有引起過多的重視。到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這種導彈更大規模的應用於實戰,在一次戰鬥中一舉殲滅了以色列190坦克旅,將其裝備的一百多輛M60坦克全部擊毀在沙漠上,並活捉了其旅長。最近這些年,有不少“以粉”拿此說事,盲目誇大以色列戰績,甚至乾脆不顧事實說“以色列就沒有190坦克旅”等,但改變不了190坦克旅全軍覆滅的事實。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彈體小巧玲瓏

要說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什麼能連續使用40年,主要有三點:

一是體積的小巧化。這種導彈使用空心破甲戰鬥部,採用目視瞄準、手動操控、導線制導,三名士兵即可操作,導彈直徑120毫米,長854毫米,翼展393毫米,重11。3千克,當射程400-600米時,命中率約60%左右,對600-3000米的目標,命中率可達90%以上。

二是技術的簡便化。整個導彈分兩部分封裝在一個鐵箱子裡面,發射時將導彈取出,對接在一起,裝上彈翼,箱子上面有專門的發射支架,把導彈放在支架就可射器,非常簡單,幾乎沒什麼技術難度。發射時,射手只需要將瞄準鏡十字交點對準目標,轉動操作柄發出訊號,透過導線控制導彈始終壓在十字交點上即可,當然這種方式比起第二代反坦克導彈要麻煩不少,但好學好領會。

三是價格的低廉性。有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紅箭73反坦克導彈的價格是4萬元人民幣一枚,這對當時中國人的工薪而言,確實非常貴,但要把它放在國際軍火市場,確實又非常便宜的。即便是現在,這種導彈的改進型號對外出售才8000美元。

我軍對“賽格”導彈的仿製工程上馬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1978年完成。在1981年9月14日至19日華北大規模軍事演習中,紅箭73首次亮相,當時作為新型武器打了幾十發。當時的國防部長秦基偉向中央領導介紹了這種反坦克導彈,說:“中東戰爭的時候,那麼多的坦克,就是靠這個傢伙打的,是很厲害的。”演習結束後的閱兵中,這種導彈裝載北京吉普上首次接受檢閱,一輛車上裝載了4枚。此後,這種導彈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很多部隊都成立了反坦克導彈連,86式步兵戰車也裝備了這種導彈,進一步提升了我軍的反坦克能力。在上世紀80年代中越邊境輪戰時,我軍首次將這種導彈應用於實戰,用於摧毀越軍的固定掩體工事,還有一次戰例擊毀了越軍三輛T34坦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我軍演練紅箭73

隨著國外坦克防護技術的更新,紅箭73戰鬥部也不失時機地進行改型升級,不斷提高破甲威力。目前除早期的A、B、C型外,已經發展到紅箭73E。其中紅箭73B導彈就已將制導系統改進為紅外半主動跟蹤制導,同時保留了手控制導能力,具備了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典型特徵。在威力方面,戰鬥部升級為串列式,靜破甲能力提升到850毫米,可以對付披掛了反應裝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到了C型,發射架已經可以隨著瞄準線而進行一定範圍內的隨動,從而擴大了導彈的可攻擊區,作戰效能更為提高。

中國紅箭73反坦克導彈為何能連續服役40年?

86式步兵戰車上的紅箭73

目前國內03式傘兵戰車、04式步兵戰車、05式兩棲突擊車等戰車,都裝備了紅箭73導彈,預計這種導彈還會使用一段時間。(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