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菜單

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不久前在廣州車展上,小鵬

汽車

正式釋出旗下第四款車型——全新智慧旗艦SUV小鵬G9。該款車最大亮點是800V高壓碳化矽+480kW超充技術,是國內首款基於800V高壓碳化矽平臺的量產車。訊息一出,讓本就熱議的800V和SiC這兩個詞在大家的認知裡繫結的更深入了一些。

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1.乘用車電壓平臺400V升級800V的趨勢已經明確

在升級過程中,對電驅系統中的功率器件和其他零部件有什麼新的要求?

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

我認為乘用車400V電壓平臺的時代還沒結束,800V的趨勢就來了。400V升級到800V最重要的部件升級就是電驅(電池也有相關性),

其中碳化矽的使用是電驅升級的核心要點。

從碳化矽本身的特性來說:

1)耐高溫能力更強(可在200度條件下正常工作,傳統矽基IGBT一般只能在175度以下工作,因此對冷卻系統要求更低);

2)耐壓特性特別好;

3)低開關損耗(IGBT拖尾損耗更高)。

目前主流還是400-500V電壓平臺,未來上800V推快充是為了解決電動車的兩個核心問題:

1)里程焦慮;

2)充電速度慢

電池續航是

電動車

替代燃油車最後的一隻攔路虎。目前,國內

電動車

企採取的辦法一個是增大續航里程,比如最近廣汽集團釋出的1000公里續航里程的純電車型 AION LX Plus;或採取了換電技術,蔚來已經在國內地區已建成換電站608座;或縮短

電動車

充電時間,使用像手機一樣的超級快充技術。

超級快充採用的技術包括,一是大電流直流快充,二是高電壓直流快充。大電流直流快充方案的代表企業是

特斯拉

,其V3超充樁最大輸出電流接近520A,最高充電功率250kW,但大電流充電發熱量過大,對散熱要求高,造成成本的增加。高電壓直流快充是

電動車

企採取的另一套方案,且被多數車企採用。

在傳統400V電壓平臺下,特斯拉推出250kW的超級快充;在800V平臺下,小鵬最新推出400kW快充,充電效率達到5C,10分鐘能充400公里。

800V平臺升級變化:

1)功率模組變化;

2)電池串並聯變化;

3)線束、接外掛變化(線束材料用量更少,但耐壓絕緣、接外掛可靠性製造難度更大,隔離晶片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在功率模組上,矽也能做1000V以上應用,碳化矽可以做到1700V,用碳化矽的主要原因就是:

1)體積更小;

2)功率密度高;

3)晶片體積小。

4)在750V背景下,矽基IGBT應用的成本邊際效應會比碳化矽明顯,但功率和電壓變高後,拖尾損耗增加。

因此高壓條件下,1200V碳化矽成為必然選擇。

之所以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我認為主要體現在碳化矽器件有

體積小、耐壓強、效率高的優勢,另外,從逆變器角度來說,當前

碳化矽逆變器本身模組價格是矽基的2-3倍(英飛凌HPD 1000-1500元,碳化矽4500元)。

碳化矽應用後,系統成本更低(對於整車廠而言,應用碳化矽不會單一考慮功率器件成本,更重要的是考慮整車成本變化):

以80kWh電池為例,應用碳化矽後,NEDC續航里程可以提升4-5%,即節約電池4-5kWh。近十幾年來,電動車電池成本已經下降了80%,目前是130多美金1kWh(不到1000元)。運用碳化矽後,電池體積更小、重量更輕,預計電池端成本可以降3000-4000元;同時,因為碳化矽的散熱效能較Si器件有優勢,相應在

冷卻系統的部分,大約可以下降1000元;

綜合碳化矽應用成本上升以及其他系統成本變化,我們測算整車系統成本能夠降低2000-3000元。

所以對於800V平臺運用碳化矽的優勢在於,

系統成本降低更多。碳化矽應用在高壓條件下優勢更明顯。

高功率條件下,效率提升更明顯,線束效能提升更多。

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2.有說法稱以後電動車的中高階車型會用碳化矽方案

中低端車型會停留在矽基IGBT?

高階車上大功率能夠提供更高的效能,這是個趨勢。

2019年保時捷的Taycan全球首次推出800V高電壓電氣架構,搭載800V直流快充系統並支援350kw大功率快充。今年以來,高壓快充玩家聲勢愈發壯大,十多家主機廠宣佈相關技術動向,包括保時捷、奧迪、瑪莎拉蒂、阿斯頓馬丁、Fiker、起亞、現代、吉利、東風、廣汽、長城的車型都已經支援800V架構。

對於你提的這個問題我認為:

1)為了解決續航里程問題,我覺得以後30萬元以後的車可能都會上碳化矽(比如,理想X系列,理想ONE用增程式,新出純電車型必須用800V解決續航)。

2)不一定只在高階車上用,30萬元以上的車也上(參考特斯拉Model 3)。

但要考慮兩個方面問題:①碳化矽的產能是否能夠滿足;②續航里程問題的解決需求是否足夠迫切。

就當前情況而言,我預計2025-2026年碳化矽滲透率不會超過20%,80%甚至更多還會是矽基IGBT。預計2026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700-1000萬臺,20%的量也非常巨大,不能簡單定義一定只用於高階車。

2030年比例會更高,碳化矽的應用要考慮技術升級和市場效應問題,不會短時間完成對矽基IGBT的替代,替代時間很長。

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3.碳化矽的成本問題,你們現在怎麼看?

1)

碳化矽成本一定會比矽貴,產能再高也不會便宜。碳化矽就是晶圓提純,即拉晶棒,產量低,生長速度慢,價格必然會高。目前是矽的3-5倍價格,未來5-6年可能會降至矽的1。5倍左右,之後會達到一個相對平衡點。

2)

目前產能釋放,規劃到2025-2026年才能釋放,預計2026-2027年才能達到兩倍左右的價格趨勢。碳化矽的良品率是遠低於矽的,技術升級和良品率提升會幫助碳化矽價格降低。

3)矽基產品的價格

已經到了一個瓶頸

了。

矽產品本身的產量已經足夠大,降本空間其實不大,後續看產量上去之後帶來的價格和邊際效應改變。所以不能用來直接對比幾年之後碳化矽產品的成本下降空間。

800V為什麼傾向於SiC的功率模組?升級整車配置都有哪些變化?

4.除了在主驅會用到功率半導體以外, 800V平臺其他地方的功率半導體產品會有變化嗎(比如DC-DC)?

它主要是有兩塊,第一個是主驅單元,

叫做

power chain。第二個是供電單元(分為兩塊):第一塊是充電機);第二

是高壓轉低壓的直流變換器,也就是DC-DC。

充電機OBC會有很大的變化,電壓升高800V以後,現在用的650V的矽方案基本上就不會使用了,這一塊就會透過碳化矽的方案做。

11KW的充電機全部會用碳化矽的方案,充電機從全矽方案向碳化矽轉變,價值量會直接轉移。如果是666KW,後期是800V可能會好一些,11KW基本都會用800V方案,用1200V的碳化矽去做。

DC-DC在電池到了800V以後,加壓的時候選的器件一定是800V

,考慮到高頻特性(OBC也是這樣的,考慮到碳化矽的優勢也是高頻特性比較好),1700V的IGBT也不能選(效率太低),IGBT還是要選碳化矽的方案。所以從400V到800V過渡以後,充電裡的關鍵功率器件70%以上可能都要換成碳化矽的方案。

5.國內的器件供應商當前有批次供貨的嗎?

現在看來MOS管一個是華大一個是瀚新。

瀚新

有批量出貨的;華大半導體下面的APS也有批次供貨;

瀚新

和華大能批量出貨是因為

瀚新

是臺灣的比較早期的做碳化矽器件的公司;華大下屬的飛鋥半導體是設計公司在香港,早期找的X-fab和漢磊代工,所以這兩家有批次供車規的MOS。

中車也有一些(1200V、30A在2020年出來的)但是量不大。剩下都是在做二極體,大部分企業的MOS管都沒有完成,

;泰科天潤也是二極體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