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菜單

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熱鬧的雲計算與沉默的雲網絡,似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雲計算“三大件”包括計算、儲存和網路,相較於計算虛擬化和儲存虛擬化,網路虛擬化要來得更晚一些,相對而言,雲時代的網路技術發展稍顯落後。隨著雲計算越來越接近成熟形態,網路能力以一種“補課”的姿態,逐漸被企業客戶和相關廠商所重視。

雲計算,直白理解其重點在於計算,即將大型任務透過分散式計算分而治之,資料如何高效傳輸與共享,算力如何透過網路到達最合適的地方,智慧如何飛躍資料中心深入企業的生產場景,均依賴於靈活且健壯的雲網絡。

在偌大的雲計算變革中,首當其衝的並不是網路,當更大維度的數字化轉型浪潮來襲,雲網已成為企業面臨的核心資源層難題。

數字化誤區:重雲而輕網

雲網絡的發展遲滯有跡可循。

起初,業界對於雲計算的定義是——計算資源完全能夠像水、電、煤這類公共產品一樣透過網路交付,使用者主導、需求驅動、按需服務、即用即付,鑑於雲廠商們更關注於打造靈活的計算資源,導致網路的支撐能力落後於市場需求。

而這與雲廠商群體天然的資源稟賦不無關係,雲計算的概念最早由谷歌提出,雲計算行業的領先企業AWS也可以算作IT廠商,由於計算及儲存虛擬化的成熟依賴於IT技術,導致了當雲計算作為一種ICT融合形態出現時,計算和儲存發展得更快,而網路則只是堪堪可用。正如網際網路行業將電信運營商管道化一般,雲計算依然延續了這種趨勢,企業應用雲服務的高階彈性需求,遭遇管道化的雲網絡,二者間的矛盾自然發生。

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家西北地區的工業企業,在進行工業4。0轉型過程中,首先考慮要上雲,200公里之外的雲資料中心到工廠的業務延時是5毫秒,僅這一個硬性條件就足以攔住大部分雲廠商,資料中心受地理空間限制,網路如果達不到低時延標準,數字化轉型就失去了先決條件。

目前,大部分雲廠商提供的是傳統專線及VPN等雲網絡服務,經常會被詬病網路質量差、時延和頻寬無保證,或成本高、鏈路開通和控制僵化,如果雲服務的靈活性受制於網路,這本身就不符合雲計算的本質。

比起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如何將雲計算的能力輸送給數字化轉型企業,做到網路即服務,實現雲、網、邊端的一體化顯然更有價值。

雲網一體的背後是計算與網路融合的大趨勢,當資料在雲上雲下自由流動,計算是發生在雲端還是在邊端完全取決於企業自身的需求時,無論是用計算來解決通訊的難題,還是用通訊技術來解決計算的難題,都將促進雲網二者走向融合。

綜上所述,今天的雲廠商更關注雲網一體,既基於現實的需求,也是技術創新驅動之下的自然結果。不可忽視的是,網路已經成為企業上雲乃至數字化轉型的掣肘。

數字化錨點:智慧雲網

雲網一體,是數字化轉型企業將蜀道變為通途的不二法門。

網路成為雲時代新的難題,主要體現在四方面:雲快而網慢、體驗難保障、網路難運維及安全難防護。

例如,當企業上雲走向混合雲與多雲時,如果專線開通的速度仍以周甚至月計算,顯然難以滿足企業上雲的訴求;再如,企業的核心生產系統上雲遷移,將對SLA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雲網提供端到端的SLA保障,為使用者提供一致性體驗,更要提供智慧網路運維及至關重要的安全防護,可以說,網路層的變革牽一髮而動全身。

電網將電力輸送至千家萬戶,使能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之類似,如果未來算力也是一種全社會的基礎資源,那麼當算力及智慧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千行百業的算力網路時,也應如電網一樣可即取即用、隨手可得,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雲網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要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訴求。

網路數字化、網路智慧化及網路服務化是新時代智慧雲網應具備的三大特徵,如此才能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再次獲得飛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新動能。

網路數字化

:即透過數字化的方式感知網路狀態,將整網狀態在數字世界中進行抽象建模,並統一傳送到雲端,從而實現整個網路的雲端統一管理及網路狀態的實時可視。

網路智慧化

:網路數字化後,透過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的採用,進一步將智慧引入到雲網之中,在實現網路資源、雲資源智慧均衡排程及網路智慧運維的同時,大幅提升排障效率,實現安全智慧防禦,全面提升網路的安全防護能力。

網路服務化

:可實現網路服務的一鍵式訂購,提升了網路的響應效率及雲的敏捷性;實現了網路的開放程式設計,能更加靈活地對接雲內業務,滿足業務需求;實現了雲網安一體,可提供更加安全的雲網服務。

雲網可以聯接雲、使能雲,雲網一體的實質即網路可以按照雲的要求提供網路資源,雲則可根據應用的需要呼叫網路資源。隨著這一認知成為業界共識,雲網的發展也邁入了高速增長和深入業務場景應用的新階段。

在智慧城市中,華為提出了面向行業智慧升級的參考架構——智慧體,其聚焦“城市一朵雲、算力一張網”建設,用“一張網”就可聚合原有的物聯、政務、交通等多張物理網,實現了城市治理資料、行業資料、人口資料等不同資料之間的邏輯隔離,構建了城市智慧化的根基。

在金融行業數字化場景中,華為透過分散式架構改造、資源統一納管、平臺化服務能力等系統的構建,將傳統專線升級為扁平化、高品質的專網,實現了金融業務的敏捷創新。

數字化必然:雲網基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礎技術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

上世紀60年代,封閉網路及巨型應用開創了集中式架構的大型機時代;80年代,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個人電腦應用的分散式架構;2000年之後,雲計算再度將算力集中,計算與網路的分分合合,構建了一代又一代的基建能力。

隨之而來的是時代主角的變化,在計算能力從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過程中,也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鐘擺定理,大型機時代是IT廠商牢牢佔據主動,而後電信運營商帶來了無處不在的聯接,當下是雲計算廠商扛鼎了行業的發展。

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數字時代的底層規律,埋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是所有廠商希望解答的時代命題。隨著智慧雲網逐漸成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市場上的主要玩家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電信運營商,他們透過自建下沉到地市區域的雲骨幹網路,利用網路虛擬化技術,為租戶構建了一張雲廣域網路,可提供雲間高速互聯、SD-WAN 分支上雲、專線上雲等多種產品及服務,這類企業擁有天然的網路優勢。

第二類是網際網路廠商,他們作為雲計算最早的實踐者,攜經驗積累帶來的先發優勢,搶佔了第一批上雲客戶,綜觀國內與國外皆是如此。但是隨著雲計算行業的發展進入下半場,網際網路的成功經驗並不能完全適用於其他行業,尤其是傳統行業有著固有的產業壁壘,使得網際網路企業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以求未來的發展。

第三類玩家出現在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市場上需要既懂雲,又懂網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而華為的產品及服務恰好可滿足這一需求。Gartner的資料顯示,2020年,華為雲在主流雲廠商中的增速最快,在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中的排名為:中國前二、全球前五,目前,華為雲上線的雲服務已超過220個、解決方案超過210個。

同時,華為作為ICT領域的的實踐者,其在通訊行業積累的網路能力,在雲時代得到了充分釋放,不僅補足了當下雲計算行業所缺失的雲網能力,也促使雲計算底層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從更廣的維度來觀察,過去數十年,計算與網路的分立譜寫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前奏,而計算與網路的真正融合,將實現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計算資源在雲上遷移,資料在業務場景中遷徙,網路將算力輸送至每個節點,當更多的企業享受到數字化轉型的紅利時,數字經濟的時代才算是真正到來。

數字化轉型“蜀道”之難:網不配雲,此事何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