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歷史上真實的楊國,一個被歷史埋沒的民族,一個被歷史埋沒的王國。

菜單

歷史上真實的楊國,一個被歷史埋沒的民族,一個被歷史埋沒的王國。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楊國乃姬姓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封為晉侯。唐叔虞長子變繼為晉侯,次子杼,封為楊候,後被晉所滅,晉封曲沃武公之後羊舌氏之子楊食我,其後也為楊氏。楊氏後來建立了隋朝及五代十國的吳國,還有氏人仇池國楊氏,雲南大義寧國楊幹貞,南宋初年漢壽楊么起義自稱大聖天王。楊安兒在登州稱帝,年號天順。元初浙東農民起義領袖台州人楊鎮義,在玉山稱大興國,年號安定。

楊氏為中國第六大姓,人口約4500萬,人丁繁衍,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姬姓楊國的建立

關於楊國的最早記載,見於《左傳》襄公廿九年,“虞、虢、焦、滑、福、楊、韓、魏,皆姬姓也。”

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楊:“杜注,楊屬平陰郡。今按《一統志》平陽府洪洞縣,春秋時楊侯國,晉滅之,以賜羊舌肸。漢置楊縣,隋改洪洞縣,故縣東南十八里。又見〈昭公二十八年》楊氏及二十二年楊。”

沈欽韓《春秋左傳地名補註》楊氏大夫:“《漢志》河東郡有楊縣。魏分河東,置平陽郡,楊縣移屬。〈晉志》亦云:楊,故楊侯國。其楊氏縣別屬更鹿郡,非此楊氏也。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十一姓氏:“楊氏,陸德明曰:(羊舌)叔向食採於楊,故又號楊肸。按《漢書·楊雄傳》:其先出自有周伯喬者,以支庶食採於晉之楊,因氏焉。周衰,而楊氏或稱候,號日楊侯。會晉六卿爭權,楊侯逃於楚。夫楊本姬姓侯國,見滅於晉,而為羊舌氏邑,乃謂始食採於楊,後為楊侯,何舛戾若此。《新唐書》則雲:周宣王子尚父封為楊侯,晉武公子伯僑為羊舌氏之祖,載分明。又楚有王子楊。”

按:楊縣乃楊侯國所封之地,在今山西洪洞縣南30裡楊曲,一說在縣東南範村古城址。而楊氏縣在今河北寧晉縣,為楊氏後所遷之地。

姬姓楊國所封有三說:

1,即晉侯唐叔虞次子、晉侯變之弟杼封於楊國,如《海南楊氏宗譜》稱楊杼又名平杼,為楊氏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七月十一日子時,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採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四月初丑時,壽86歲,諡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2,謂楊國為周宣王之子尚父所封,仍是第二次再封。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說“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父封為楊侯。”《通志·氏族略》說:“宣王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楊侯,為晉所滅,後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後。”《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周宣王少子尚父封為楊侯,其地平陽,楊氏縣,即江之河東楊縣也。幽王犬戎之難,楊侯失國,及平王東遷,實依晉、鄭以賜晉武公(按平王卒於前720年。

前716年,武公之父曲沃莊伯卒,武公始立,在平王后,“平王賜武公”之說不能成立。賜武公者實為周桓王,是並有楊國。”則均謂為周宣王子尚父之後。而說系周宣王曾孫之後者,乃系其曾孫周桓王時,曲沃武公滅楊國,以賜其少子伯僑。但卯田譜則謂為伯僑,尚父(澗)的第十四世孫楊定悼之子。比曲沃武公之子伯僑說要多三百餘年。

3,說是系周景王之後封於楊,見於《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則謂系周景王之後。

臺灣張朝欖《中華姓氏源流堂號考據·楊》亦謂楊氏有一部分人出於周景王之後。但東周景王時國勢衰弱,不可能封其子於晉國境內的楊國(今山西洪洞縣南楊曲)。應從洛陽附近去找楊邑。楊邑亦即《左傳》僖公十一年:楊、拒、泉、皋、伊、雒之戎的楊地。陽市在今河南宜陽縣西苗灣附近,即為古楊邑,當為周景王封子之地。

汪士鐸《水經注圖》陽市於今洛水北岸苗灣附近。這一支後裔也為楊姓,其裔微弱。今楊氏多以伯僑之後,以弘農郡為族望,而伯僑有被說成是周宜王子尚父之後,另一說是曲沃武公少子。

以時計之,古楊國從始封到滅於晉,不過百年左右,其間經犬戎之亂,從尚父下傳,最多四五代,裔孫或已失傳,即存,或因行事無功,失其記載。伯僑後傳文、突、職、肸、食我,至戰國時章,為秦左庶長,復以軍功記載於史,至漢,望出弘農,及至東漢楊震“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為東京(洛陽)名族,其後子孫瓜瓞連綿,支分派銜,歷兩千餘年不絕。後世凡言楊氏,皆日弘農郡,出自漢太尉震。

古楊國裔孫,即存,因無記載,或已匯入弘農楊氏。追本溯源,兩族皆武王之穆,其本一也,實有共祖之誼。“所論非常精確。即弘農楊氏,乃曲沃武公之子伯僑之後。其族裔興旺發達,是楊氏的骨幹中堅,其他楊氏則衰微。

二、羊舌氏與楊氏

羊舌氏之祖羊舌突,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姓氏》雲:《閔公二年傳》羊舌大夫,《正義》引譜雲:羊舌氏,晉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新唐書》武公曾孫突,羊舌大夫也。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雲:羊舌大夫,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名突。為羊舌職父,叔向祖。

雷學淇《世本校輯):淇按《世族譜》:羊舌氏,晉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左傳》謂羊舌職,事景公佐中軍尉,生子四:日伯華赤,日叔向肸,日叔魚駙,日叔虎。《正義》據服氏注:疑夙即虎,劉炫謂別有季夙,依此是叔向兄弟,共五人矣。《新唐書·世系表》曰:晉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即羊舌大夫也。突生職,職五子。按曲沃武公生伯僑,則職為武公玄孫。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四羊舌族氏:歐陽詢《藝文類聚》羊門記一事雲:”昔有攘羊者,以羊頭遺晉叔向,向母埋之不食。後三年,攘羊事發,追捕向家,檢羊骨肉都盡,惟有舌存,國人異之,遂以羊舌名族。”不記所出。予按:叔向得姓久矣,蓋詢所聞之誤也。《春秋左氏傳》:“閔公二年,晉羊舌大夫為軍尉。”杜預注曰:“羊舌大夫,叔向祖父也。”孔穎達曰:“此人生羊舌職,職生叔向,故為叔向祖父。譜雲:羊舌氏,晉之公族。羊舌,其所食色也。或日:羊舌氏,姓李名果。有人盜羊而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盜羊事發,辭連李氏,李氏掘羊頭而示之,以明己不食。惟識其舌,舌存因得免,號日羊舌氏也。”

以後說為是。叔向乃公族,不須受人羊頭,是歐陽詢將李果之事錯記於食邑於羊舌為大夫的叔向身上。自羊舌大夫突之後,為羊舌氏。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前552):晉卿士匄逐其甥親盈,並殺盈之黨箕遺、黃淵、嘉義、司空靖、邴豫、堇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十大夫。囚禁了伯華、叔向、籍偃。即因叔向為羊舌虎之兄的緣故。後來祁奚向晉平公說情,才解救了羊舌叔向,挽救了羊舌氏的家族。有羊舌氏然後有楊氏。

《呂氏春秋·開春篇》也載,祁奚解救羊舌叔向之事,為《說苑·善說篇》所用。昭公五年(前537),才15年,羊舌氏仍為大族,羊舌肸地位顯赫,“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杜預注:“四族,銅鞮、伯華、叔向、叔魚、叔虎兄弟。”叔魚名鮒。羊舌肸采邑為楊,以楊為氏,因又日楊肸。

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祁盈因未秉告晉頃公而捕淫亂的家臣祁勝、鄔臧,晉頃公便聽卿荀躒(祁勝賂於荀躒)之言又執殺祁盈,同時又執殺祁盈的同黨叔向之於楊食我,“遂滅祁氏、羊舌氏。”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楊氏即羊舌氏,以叔向食邑於楊,故其子稱楊食我。《論衡·本性篇)“楊食我”即作“羊舌食我。”祁氏之地被分為7縣,羊舌氏之地被分為銅鞮、平陽、楊氏三縣。

銅鞮在今山西沁縣南,平陽在今臨汾市。《史記·晉世家》亦說:“晉之宗家祁奚孫、叔向子相惡於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祁氏、羊舌氏的采邑全被晉卿六家所分,並以樂霄為銅鞮大夫,趙朔為平陽大夫,僚安為楊氏大夫。

羊舌氏之族或被殺,或逃走,已經在晉國消失了。但其後裔楊氏、羊氏卻繁榮昌盛,以弘農和泰山為中心,發展到全國各地。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