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菜單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漳州臺商投資區地處九龍江出海口,與廈門市接壤,歷史悠久,名勝薈萃,人傑地靈。區內擁有臺胞朝聖地“閩臺保生大帝祖廟白礁慈濟宮”,世界著名的石樑橋“宋代江東橋”,清代著名民間慈善機構“林氏義莊”,規模大、分佈廣、經營時間長的民間國際郵局“天一總局”,體現“愛拼才會贏”閩南人精神的“東美曾氏番仔樓”這5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高陽樓、白礁王氏宗祠等6處“省保”,以及林魁水利功德碑、明代鄭和廟等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從歷史深處走來,光芒四射,綿延至今。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白礁慈濟祖宮:保生大帝祖廟,有“閩南故宮”美稱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1150年,是宋高宗頒詔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米,坐落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是閩臺及東南亞保生大帝廟宇之祖廟。

宏偉巍峨的皇宮式建築規模,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簷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龍石柱、斗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古色古香的藝術格調,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令其有“閩南故宮“之稱。

公元1150年,宋高宗頒詔,將民間為紀念名醫吳夲而修建的龍湫庵改建為言殿式廟字。其中供奉的保生大帝吳夲以仁愛數人,赤誠濟世之心深受眾多信徒的崇拜。白礁慈濟宮雖近千年,但身處其中,仍可感受到古代化工匠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古代先賢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操,同時也是閩臺兩岸血脈相承的歷史見證。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林氏義莊:民間慈善機構 見證兩岸情緣

在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楊厝村有三座並排的兩進大厝,它就是始建於嘉慶年間的林氏義莊。林氏義莊在林家祖孫四代的主持下持續辦理賑濟業務116年,成了閩臺兩地著名的慈善機構,其賑期之長,賑面之寬,賑事之恆,為世所罕見。

林氏義莊佔地約15畝,是一座具有典型閩南風格的莊園。莊園前有一片磚埕,中座之後建一座二層樓房,右座之後建一列倉廩,配合東西數列對向護厝等,總建築面積3730平方米。前有魚池,後有花園,莊門左右側開,埕前臨池護欄和護莊矮牆圍拱全莊,結構整齊寬敞,典雅大方。林氏義莊見證了海峽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見證林氏家族博愛無私、慷慨正義的大愛精神。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曾氏番仔樓:出洋謀生成巨頭 禮儀之舉今流傳

十九世紀中葉,閩南“石角東”帶,有許多人到南洋闖蕩謀生。東美村墩上社有一個靠賣田螺度日子的少年叫曾振源,輾轉找到南洋的孃舅,在南洋謀生。掙了大錢以後,曾振源終於實現了衣錦還鄉娶妻生仔“起”大厝的夙願。隨著豐源商號在南洋各地以及中國東南沿海名聞遐邇,東美曾氏成為閩南的鉅商望族。曾振源、曾福全父子斥巨資在家鄉建了一座中西合壁的莊園,即後來的東美曾氏“番仔樓”。

曾氏“番仔樓”1893年開始籌建,1907年10月竣工,歷時14年,單修造工錢就耗費白銀二十多萬兩。落成後的曾氏“番仔樓”,佈局嚴謹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流光溢彩。曾氏“番仔樓”整體佈局為三橫三縱凹形格局,坐南朝北,共有99個房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佔地9畝。據說當時為了讓工匠們精雕細琢,家廟的石雕工錢是用雕鑿出來的石粉稱重去領取等量的白銀,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曾氏大夫第全屋牆布都是黑色的,走近一瞧,似乎是在原有的牆上抹上一層黑煙。據介紹,當時古大厝建好後,有人稱曾家大厝中主廳屋頂西面翹尾,傷害鄰村風水,告到官府。官府判曾氏大夫第全屋牆壁塗上黑煙,並拆除中進屋頂西面翹尾,以示訓誡。曾家服從官府判決,在全屋牆壁塗上黑煙,不折不扣執行,是禮的應用典範。

曾氏“番仔樓”蘊含著曾氏族人的生活智慧和守禮家風,展現了面南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風貌,見證了百年華僑奮鬥史以及“海絲”的興盛。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江東古橋:世界聞名古石橋 歷經滄桑韻猶存

江東橋(又名虎渡橋),坐落於漳州東北邊、九龍江北溪人海口處。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採、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這是橋樑建築中的偉大創舉,中外建橋史上的奇蹟。它始建於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與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福清龍江橋合稱”福建四大石橋”,被《世界之最》一書列為世界最大石樑橋,是我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國家文物局編輯的文物教材之一、羅哲文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書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橋重達二百噸的石樑,工匠們如何把它們架上波濤洶湧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為之驚歎。”

經過百年風雨,如今的江東石樑仍穩架橋墩之上,它是建築藝術美的結晶,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漳州臺商投資區:文化底蘊深厚 “五大國寶”光芒四射

天一總局:百年南洋建築 民間國際郵局

天一總局,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流傳村,全稱“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系由旅居菲律賓華僑郭有品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創辦,比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成立的大清中華郵政局還要早16年,初辦時稱“天一批郊”。天一總局的設立,專為海內外華僑和僑屬辦理書信投遞和錢幣匯兌接送提供服務和方便。到1921年,“天一信局”發展勢頭強勁,已經設國內分局九家,國外分局24家,覆蓋除寮國以外的其他東南亞國家,它的發展見證了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交往。

天一總局始建於1911年,由“苑南樓”(舊址)、北樓和“陶園”(花園)組成,總建築面積4495平方米。整座大樓別具“南洋”風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結構優雅大方、雕花刻棟、古色古香。北樓向西並列是三進式大厝,兩旁緊栓雙邊雨屋、屋後緊連“宛南樓”。原來的“陶園”佔地3000多平方米,建有亭臺、樓榭、假山、猴洞、魚池、花圃,石砌小道曲徑通幽,群花爭豔草木顯秀。在當時農村之中可謂鶴立雞群、一花獨秀。

天一總局創辦之早,影響之深,在福建乃至全國郵政史、金融史上都佔有一定的地位,被中國國家郵政博物館認定為“有記載的中國最早的民間國際郵政”,成為研究華僑史,僑鄉社會史乃至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的珍貴資料。

博大豐富的文物資源不僅是漳州投資臺商區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也是該區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作者:陳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