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菜單

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今年的霜降節氣已經在2天前的10月23日交節,民間有一句農諺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幾時霜降幾時冬”,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四十五天就打春”,又打哪說起?究竟是怎麼算來的?

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幾時霜降幾時冬”,說得非常直白。直接就告訴我們大家的是,一年裡什麼時候到了霜降節氣,什麼時間也就意味著冬天到了。農諺之所以要這樣說,想一想也是頗有其道理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霜降節氣不只是反應氣候變化的節氣,也是打秋天向冬天過渡的節氣。要說表面的道理就是如此地簡單。但如果從氣象科學的深刻道理上講,可能就相對複雜一點了。

倘若從節氣上說,等到霜降後的下一個節氣立冬交節時,才是冬季的開始。不過,咱們國家現代氣象科學對四季的劃分,原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法。根據氣溫變化,按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不考慮物候以及降雨量、光照等氣象要素,只要是某一地方的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等於或低於10℃以下就算是入冬了。即便是節氣還沒有走到立冬節氣交節時,也是如此。

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而如今早前採用的入冬標準被改換成了更具國際化的入冬標準定義:當某一地方在下半年首次出現日平均氣溫低於10℃的日子時,便將其視為一個“冬日”。一旦某一地方出現“冬日”,當地的氣象部門便會計算“冬日”前後各2天的平均氣溫,並與“冬日”的平均氣溫相加後除以5,得出一個“滑動平均值”。如果計算出來的“滑動平均值”低於10℃,那這個地方也就算是從出現“冬日”的哪一天真正入冬了。

從節氣與氣溫的變化上說,霜降一旦交節,也就意味著天氣轉涼的速度會進一步地日漸加快。一旦有冷空氣的侵襲,某些地方隨時都可能會出現“冬日”,並在科學計算“滑動平均值”,得到低於10℃的實際低溫,被由此宣佈正式入冬。

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的農諺說法由來已久。要是用傳統的“候平均氣溫法”判斷入冬,華南哪裡是沒有冬天的。兩廣北部的武夷山和南嶺北坡,正常情況下要拖到12月初才會入冬。首都北京多是10月底入冬,西北和東北的部分地區一般在10月上中旬入冬,長江流域的各地多是11月份入冬。最北端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則早在9月上旬的時候就已經開啟冬天的腳步了。正是因為常年裡國內絕大多數地方,大都是在霜降節氣包含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左右的十幾到二十幾天內按下“入冬健”,所以農諺才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一說,代表的是冬至交節的哪天算到下一輪24節氣立春交節的時間。從冬至交節日算到立春交節日,一共需要經歷冬至、小寒、大寒等3個節氣,每一節氣15天,算來正好是45天。另外,民間也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每年的數九日都是從冬至日開始,打數九開始的冬至日算到“春打六九頭”的立春日,期間要經歷一九到五九,也正好是五九四十五天。

霜降已交節,為啥農諺會說"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

其實,農諺之所以會在“幾時霜降幾時冬”的隨後,說出與之相連的“四十五天就打春”,還因為,霜降只是從秋天到冬天的過度,立冬儘管從季節上算是冬天已經開始,但以“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作為物候特點的立冬也只是冬天的開始。總體上看,冷空氣並沒有多麼的強勁。秋季剛過的立冬,給人的感覺也只不過是秋風已離去,不再送爽而已。而冬至則不同,“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的冬至開始數九,最冷的“三九天”由此開始,冬的意味因此變得十分濃重。只有冬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冷和寒在為來年的春暖蓄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