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菜單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廣西興安縣興安鎮,清末廢除科舉考試前最後出了一位舉人,名叫彭榕。1932年,在他走遍了家鄉所有的名勝古蹟後,創作了《興安八景圖》一組八幅題詩國畫。畫作氣勢磅礴,技藝精湛,清逸俊秀,飛彩流韻;其詩婉約細膩、斐然成章,渾然天成。是彭榕留給興安人民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遺產,更被稱之為來到靈渠不可不知曉、不可不吟詠的曠世八大美景和八大絕句。

鏵嘴觀瀾

澎湃洶洶激上磯,橫流倒瀉震聲威。

驚疑蟄起龍分水,舞爪掀鱗勢欲飛。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鏵嘴是靈渠南北渠的分水壩,位於分水塘中,長百餘丈,稱鎂潭或分水塘。春夏水漲,洪水怒激天平石而下,狂濤駭浪,聲勢如雷鳴龍哮,極為壯觀。平時水淺,清水漫長堤南而下,波光粼粼,形同明鏡、魚鱗。故人們將之列為八景之首。

秦堤拜石

障地如砥拳多大,國計民生歌永賴。

不但稜皺品格奇,襄陽一見傾心拜。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秦堤上的飛來石孤零零地屹立於秦堤之上,衛護著秦堤的牢固。自古,人們便傳說它從四川峨眉山飛來,為幫助修堤的三將軍和民夫,人們對之產生了一種崇敬的心情。加之秦堤到此陡然變寬,堤上綠蔭蒼翠,青竹蕭蕭,芳草茵茵,更給這裡增添了一層詩情畫意。飛來石上前人題詠頗多,飛來石旁又建有涼亭。秦堤拜石也就成為八景中不可缺少的一景。

渡頭唱晚

渡頭風景晚來佳,夕影炊煙畫不差。

猶有漁排三五起,一歌一答唱還家。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注:本畫無法尋覓,用70年代照片代替

渡頭江即湘江故道,在縣城東北約一百餘米處,清雍正以前,該處是木橋渡人,雍正五年(1727年)縣民募捐建成九十六米長、一點六米寬的平鋪石橋一座,橋底鋪魚鱗石。橋西為一深潭,水深且漣,兩邊岸柳依依飄拂。岸北多漁村,村民或以捕魚為業,或耕作之餘來此捕魚作樂。每當夕陽西下,常有漁人滿載而歸,此時漁歌四起,頗具田園風韻。人們便將渡頭唱晚列為八景之一。

越嶺歌風

越城嶺上草婆娑,碧血殷殷跡未磨。

北望邊塵旋地起,登臨合唱大風歌。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1932年彭榕老人心繫著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擔憂,來到越城嶺下憑弔古戰場,但見萋萋芳草間隱約傳來吶喊廝殺之聲,斑斑淚竹處依稀重現殷殷血跡,此時他想象著無數的將士像劉邦的漢軍一樣高唱《大風歌》,迎擊日寇的侵略。

北廓耕耘

時雨時晴布穀鳴,春來廓外帶雲耕。

省耕亭上憑欄望,一幅幽風誰畫成。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興安城無北門,乃是最大特色之一。原來城臺嶺上的全義縣城無北門,是柳宗元的表弟盧遵重開了北門,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站在亭上觀看城外農民耕耘播種,恰是興安城北最富庶而最平坦的“渠田垌”。春耕時節,茹菜花白,油菜花黃,苜蓿花紫,風和日暖,那倒是一派特有風光。

金峰待月

縱橫眼界如披畫,開拓心胸勝讀書。

有酒不妨人去後,無詩且待月來初。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點燈山是縣城近處的最高峰,登峰頂可將縣城四周風景收入眼底。故秋日登高賞菊,上陶亭、拜金峰懷念先賢,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年重九人們常攜酒提壺而上,至月出方歸,“金峰待月”看月出東山之景,便也成了八景不可缺的一景。

乳洞餐霞

巉巖三洞乳晶瑩,隱隱霞光映上清。

到此飄然塵濁淨,無須雲母一身輕。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乳洞巖景色特幽雅,上、中、下三洞各有特色,風流宰相李邦彥親自為古洞題名“飛霞”“駐雲”“噴雷”;而三洞景色各異,可以滿足各種人士的口味。還有那乳溪中肥美的魚,洞前流動的雲霧,濃蔭中的鳥鳴、蟬唱,更把此處風景點綴得如仙境般寧靜、幽雅。稱為一縣名勝之冠,列入興安八景。

嚴關玩雪

一夜雪飛不過關,滿山都是玉為顏。

重樓十二城一座,白玉京原在此間。

靈渠八大美景與八大詩作文化魅力

古嚴關年代久遠而勢極嚴險,“嶺南戰事嘗繫於此”,這裡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在嚴冬落雪之際,登上千年古關,遠看關內冬雪春雨的絕景,“玩雪”之味十足,真令人遐想無邊。這古事、古關、今情、今景,儼然成為八景中的一絕。